镜湖敕赐老江东,未似西归玉局翁。
羁枕未容春梦断,清都宛在默存中。
每逢佳境携儿去,试问行年与我同。
自笑馀生消底物,半篙清涨百滩空。
诗句释义与译文:
永和清都观道士,童颜鬒发,问其年,生于丙子。
“永和”是唐代一个时期的名字,指的是唐宣宗大中年间(847年-860年),当时永和郡的官员为道士。这里的“清都观”是指道教的一个著名道观,而“童颜鬒发”则指道士年纪虽长但外貌仍像年轻道士,拥有童稚般的面容和一头黑发。“丙子”是中国干支纪年法中的年份表示方法,丙子年即代表公元766年。这里诗人提及了这位永和清都观的道士,并询问他的年龄。镜湖敕赐老江东,未似西归玉局翁。
“镜湖”可能指的是位于杭州西湖西北面的一座湖泊,此处被敕令赐予给江东的某处地方。诗人在此处通过对比“玉局翁”来表达自己的感慨。“玉局翁”通常指代那些在官场有地位、受人尊敬的人,这里可能是对一位已经退隐或高位后退休的老人的比喻。诗人用这个比喻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江湖之中,但仍无法忘却官场的旧日繁华,与那位玉局翁相比,自己似乎还未真正地退出世俗。羁枕未容春梦断,清都宛在默存中。
“羁枕”指被束缚的枕头,象征着诗人被政治抱负所困扰,难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春梦断”则暗喻诗人心中的美好愿景或梦想未能实现。“清都宛在默存中”表明尽管现实困境重重,诗人心中的清静之地依旧存在,如同梦中一般。这反映了诗人即便在困顿中仍然保持着一份宁静和超脱,不愿让世俗纷扰影响自己的内心世界。每逢佳境携儿去,试问行年与我同。
这句诗透露出诗人在美好环境中会带着孩子们一同游玩。诗人在这里通过与孩子一同游览美景的行为,展现了与世俗不同的一种生活态度。同时,他通过这句话向对方询问自己的年龄是否与对方相同,表现出了一种寻求理解和共鸣的情感交流。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年龄差异的尊重,也显示了他对这种交流的价值的认可。自笑馀生消底物,半篙清涨百滩空。
“自笑”是自嘲的一种方式,诗人在这里以一种幽默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一生。“馀生”通常用来指代剩余的生命或岁月。“销底物”意指消耗掉什么物质的东西,这里可能意味着诗人在余生中经历了许多变迁和经历。“半篙清涨百滩空”描绘了一幅水势汹涌、百滩空旷的景象,可能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不定和无常。整句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经历的回顾。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位永和清都观的道士与其对话,展现了诗人在面对人生境遇时的内心感受与哲学思考。诗中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的人物,如玉局翁等,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场的超越以及对自然与内心的向往。诗人以镜湖为背景,将自身情感与自然景观相联系,抒发了对超然物外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中提到的年龄对比,以及对未来展望的自省,都反映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整体上,诗歌语言精炼,情感真挚,既体现了作者的个性与风格,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