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窕山头井,潜通伏涧清。
欲知深几许,听放辘轳声。

以下是对《留题石经院三首》的逐句释义:

  1. 诗句:“窈窕山头井,潜通伏涧清。”
  • 注释:山头上的井深邃而清澈,如同隐藏在山谷中的明珠。
  • 赏析:通过比喻手法,将山头的井比作隐藏在山谷中的美丽明珠,既形象地描绘了井的深邃和清澈,又增加了诗歌的意境美。
  1. 译文:想要知道井有多深,只需倾听那辘轳的声音。

  2. 诗句:“欲知深几许,听放辘轳声。”

  • 注释:想要知道这井有多深,只需听听那辘轳(井上的吊桶)转动的声音。
  • 赏析:这句诗巧妙地利用了辘轳的声音来推测井的深度,既富有趣味性,又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1. 译文:在这孤绝的山南寺中,僧人居住的地方充满了清新的气息。
  • 注释:在这座孤绝的山南寺中,僧人居住的地方空气清新,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僧人居住地方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新的氛围,使人感到内心的平静。
  1. 译文:不知行道处,空听暮钟声。
  • 注释:无法得知修行人行走的道路在哪里,只能听到傍晚时分的钟声。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修行人的深深敬仰,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修行生活的好奇与向往。
  1. 译文: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注释:苏轼与其兄苏辙和弟苏辙一起被誉为“三苏”,他们的文学作品风格横逸奔放,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豪迈,善于使用夸张和比喻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 赏析:这句话是对苏轼及其兄弟文学成就的高度概括。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他的诗、词、散文等作品都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