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令思归久未成,远公不出但闻名。
山中只有苍髯叟,数里萧萧管送迎。
【注释】
陶令:陶渊明,字元亮,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隐田园后自号“五柳先生”。归去来兮辞:作者在这首诗中引用了《归去来兮辞》中的诗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远公:指慧远和尚。远法师是庐山东林寺开山僧,曾居该寺16年之久。不出:指不外出讲经说法。但闻名:只闻其名声。
苍髯叟:指陶渊明。陶渊明晚年隐居柴桑(今江西上饶西南),自号五柳先生。他常对人称“我”为“五柳先生”,并作有《五柳先生传》。萧萧:形容风声、鸟鸣等声音的细碎悠扬。管送迎:指僧人为陶渊明送行或迎接。
赏析:
此诗是写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表现了他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诗人的闲逸生活及超脱物外的思想情趣。全诗四句,前两句说陶渊明思归未成,远公不出;中间两句写陶渊明在山中与苍髯叟为伴,数里之外,仍可听见他的管笛之声;最后一句写陶渊明的悠闲安逸。
首句“陶令思归久未成”,点出了陶渊明的心境:虽然想归,却始终未能如愿。这既是他长期出仕之后,对于仕途的失望,又是他看破红尘,淡于功名的表现。
次句“远公不出但闻名”,则进一步说明陶渊明的思归之心并未因为仕途的挫折而泯灭。他虽不能归隐田园,但却心驰神往,只是无法实现而已。这里既表明了他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他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
第三句:“山中只有苍髯叟,数里萧萧管送迎”。这是诗人想象自己隐居深山之中,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然而,在诗人的内心世界中,却依然充满了对名利的牵挂。因此,他常常听到远处传来僧人为陶渊明送行或迎接的声音,仿佛他在世时就已经是一位受人尊敬、备受瞩目的高僧了。
末句“数里萧萧管送迎”,更是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诗人渴望远离世俗纷扰,过上一种清静无为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又难以割舍对名利的追求。这种矛盾的心态,使他在内心深处感到孤独无助,但又无可奈何地接受了现实。
这首诗通过描绘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以及他所感受到的各种声音,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名利的执着追求的矛盾心理状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