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苏、李得名双,只恐全齐笑陋邦。
诗似悬河供不办,故欺张籍陇头泷。
注释:
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通常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祖。
苏、李:指苏轼和李白,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们的诗词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因此以他们的名字作诗来命名。
得名双:指的是两个人都有很好的名声。
只恐全齐笑陋邦:担心整个齐国都会笑话我们这个小地方。
诗似悬河供不办:比喻写诗如同悬挂在河上的瀑布一样壮丽,但却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故欺张籍陇头泷:意思是说故意欺骗张籍,让陇头泷看起来像是瀑布,但实际上并没有那样壮观。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通过描绘历史人物李白和苏轼的才华,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和个人才能被埋没的感慨。
首句“从来苏、李得名双”,直接点出了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历史上的两位大文豪苏东坡和李白,都拥有极高的声望。这里的“双”字既形容了他们的声名之大,也隐含着一种对比意味,即在他们之前,还有更多的人和他们一样享有盛誉,而现在他们两人却似乎有些黯淡无光。
第二句“只恐全齐笑陋邦”,则是进一步扩展了这个主题。这里用了一个夸张的修辞手法——“只恐”,暗示了诗人对于这种状况的担忧。他认为,如果整个齐国都因为苏、李二人而感到耻辱,那么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哀。这种忧虑不仅来自于个人情感的投射,更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第三句“诗似悬河供不办”更是将这种忧虑推向了极致。这里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悬河”,形容瀑布如瀑布般从高处直泻而下,气势磅礴。而诗人则将其比喻为写诗,意味着他的诗歌虽然才华横溢,但却难以得到世人的认可和欣赏。这种无奈的心情溢于言表。
最后一句“故欺张籍陇头泷”,则是对前两句的一种巧妙反讽。诗人用了一个典故——“张籍”和“陇头泷”,这两个词汇在古代文学中常常与李白联系在一起。《陇头歌辞》中有一首名为《陇头吟》,其中有句:“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其中提到的“又向人家啄大屋”一句,正是出自张籍的诗句。然而,在这里,诗人却将其巧妙地转化为一个玩笑——“故欺张籍陇头泷”,意指自己不过是在模仿李白而已,却不知羞耻地自欺欺人。这种自嘲式的幽默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这首诗通过对苏东坡和李白两位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对他们诗歌创作能力的夸张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和个人才能被埋没的感慨。同时,通过巧妙运用典故和典故中的词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趣味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