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扰扰黑蚍蜉,口角霏霏白唾珠。
要识吾师无碍处,试将烧却看瞋无。
我们来逐句翻译这首诗:
子由作二颂,颂石台长老问公:手写《莲经》,字如黑蚁,且诵万遍,胁不至席二十馀年。予亦作二首
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写了两首颂诗,颂扬石台长老(可能是一个僧人或学者)。他写道:“您手写的《莲经》字体如同黑蚁般细小,而且您反复诵读了成千上万遍,以至于您的身体都没有离开过座位超过二十年。”
眼前扰扰黑蚍蜉,口角霏霏白唾珠。
眼前仿佛是黑色的蚂蚁在纷扰,口角里不断地有白色的唾珠滴落。
要识吾师无碍处,试将烧却看瞋无。
要想真正了解我的老师,试着将那些被烧掉的东西拿出来看看是否有瞋恨之心。
我们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和赏析:
- 子由作二颂,颂石台长老问公:手写《莲经》,字如黑蚁,且诵万遍,胁不至席二十馀年。
译文:子由(苏辙)写了两首赞颂石台长老的文章,赞扬长老手写的《莲经》字如黑蚁般细小,且诵读了很多遍,以至于身体都未曾离开座位超过二十年。
注释:这里“石台长老”可能是指一位僧人或学者,他因手抄佛经字迹细小而著名,被苏轼赞颂。
- 眼前扰扰黑蚍蜉,口角霏霏白唾珠。
译文:眼前的一切仿佛是黑色的蚂蚁在纷扰,口角里不断地有白色的唾珠滴落。
注释:“蚍蜉”是一种黑色小虫,这里用来比喻纷扰的事物。
- 要识吾师无碍处,试将烧却看瞋无。
译文:要想真正了解我的老师,试着将他焚烧后看看他是否还有瞋恨之心。
注释:“无碍处”可能指的是修行者达到的境界,不受世俗纷扰影响。“瞋”在这里表示瞋恨,指心中的负面情绪。
这首诗通过描绘禅师的生活细节,展现了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和内心的平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修行者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