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
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

【解析】

解答本题时,首先应明确此诗的体裁是五言绝句,然后按照“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最后附上赏析”的思路进行。第一句:“余过温泉,壁上有诗云:直待众生总无垢。”注释:“我路过温泉(地名),墙壁上有一首诗写道:直到众生全无污垢,我才混同于常流(指泉水,也比喻世俗)。”第二句:“问人,云:长老可遵作。”“问人”二字表明诗人在询问。第三句:“遵已退居圆通,亦作一绝。”注释:“遵已经隐居在圆通寺了,他也写了一首绝句。”从这一句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是遵和尚。第四句:“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注释:“石龙有口却口无根,它自由自在地流出泉水,又是谁将它吐出来吞进去的呢?”第五句:“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注释:“如果相信众生本来就没有污垢,那么这泉水哪里还能寻找它的温度呢?”最后一句:“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赏析:这是一首咏泉诗。诗的开头两句写泉源,后两句写泉水。诗人通过描写泉水,表现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诗的前半部分以泉水为喻,说明佛性与众生一样,都是平等的,都是清净的;后半部分则以泉水为反衬,说明只有众生都成佛了,才能找到泉水的源头,即达到清凉的境界。整首诗构思巧妙,语言简练,富有哲理。

【答案】

①直待众生总无垢——等到众生全都没有污垢②我方清冷混常流——我才与常流水混同一起③问人,云:长老可遵作。——有人问他遵和尚④遵已退居圆通,亦作一绝。——遵已经隐姓埋名住在圆通寺了,也写了一首绝句⑤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石龙虽然有嘴巴却没有根子,它自由自在地流出泉水,又是谁将它吐出来吞进去的呢⑦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如果相信众生本来就是没有污垢的,那么这泉水哪里还能找到它的源头呢?(也就是说,只有众生都成了佛,才能找到泉水的源头,达到清凉的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