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
下隰种粳稌,东原莳枣栗。
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许乞。
好竹不难栽,但恐鞭横逸。
仍须卜佳处,规以安我室。
家僮烧枯草,走报暗井出。
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
【注释】
东坡八首:苏轼的《东坡八首》诗。
荒田虽浪莽:荒芜的农田虽然地势不平,但各有适宜之处。
高庳(bēi):高低。
适:适宜。
下隰(xí)种粳稌(jiāng xiè);在洼地种上早熟的粳稻。
东原莳枣栗:在平原上栽种枣和栗子。
江南有蜀士:江南地区有许多蜀地人。
桑果已许乞:桑树的果实可以拿来讨饭。
好竹难栽:好的竹子不容易栽种。
但恐鞭横逸:恐怕它们长出横枝来。
仍须卜佳处:还应该选择好的地方。
规以安我室:用来安置我的住宅。
家僮(chéng):家仆。
烧枯草:焚烧枯草。
走报暗井出:跑进井口告诉它。
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吃饱了还没有敢期求,即使喝水也足够了。
【赏析】
此诗为作者自叙平生治田、治家、养竹之经验。首联写治田,颔联写治家,颈联写养竹,尾联点明主旨。全诗语言明白晓畅,情意真切动人,是一首典型的田园小品散文。
首联“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开篇就写出了作者对荒田的态度——不嫌其荒而只嫌其乱。他喜欢这样的田地,因为它虽然荒废,但地势高低错落,各自适宜。这里“荒田”二字,既指荒废的田地,又暗合题目中的“八首”,表明作者一生致力于田园生活,乐在其中。
颔联“下隰种粳稌,东原莳枣栗。”则描绘了作者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他在低洼的土地上种上了早熟的粳稻,又把枣子和栗子种在平坦的土地上。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作者在田间劳作的场景,使人仿佛能看到他辛勤的身影。
颈联“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许乞。”则写出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友情。他的朋友来自江南一带,他们共同享受着桑树下的生活,互相交换着果实。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还揭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尾联“好竹不难栽,但恐鞭横逸。”则是作者对自己养竹经历的总结。他认为,好竹子并不难栽,但担心它们长出横枝来,影响美观。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和珍视,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治理荒田、种植农作物、养竹等生活中的琐事,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时,它也传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朋友间相互帮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