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先生所赋诗,半生参学老犹迷。
如今数卷钟山草,步步相随处处携。
【注释】
报宁寺:位于钟山(今南京市钟山)南,为南朝梁武帝萧衍所建。
半生:即大半生。
钟山草:指《报宁寺碑》。
【赏析】
这首七律是王安石在11世纪时所作。王安石因反对新法,被贬为江宁知府。他到任后,对报宁寺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所以写下这首诗,以表达他对寺庙、对山林的深厚感情。
首句“为爱先生所赋诗”是诗人自述写诗的原因,表达了对先生(指王安石)的景仰和怀念之情;“半生参学老犹迷”,则是说作者自己大半生的求学生涯,始终不能悟解,至今仍感迷茫。这里用了“迷”字,表明了作者对知识的追求与探求。
中间四句,写诗人游览报宁寺时的所见所感。“如今数卷钟山草”,意思是现在手头有《报宁寺碑》的刻本多部。“步步相随处处携”,则说明他每次游览钟山,都把《报宁寺碑》作为随身携带的读物。这四句中“钟山草”是关键字语。钟山即南京钟山,钟山草是指刻于钟山上的《报宁寺碑》。王安石曾游钟山,并多次登临报宁寺,故有此咏。
【译文】
我十分喜爱先生的诗,大半生都在学习上徘徊,至今还感到茫然。
现在我手中有几册《报宁寺碑》,我要把它带在身边,时时翻看。
【出处】
唐·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宋·王禹偁《点绛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不喜浮华来荡摇,只喜欢风霜愈寒峭。”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东屋三间西屋三间,门前种菜园中桑。鸡犬相闻老翁媪,黄牛耕田童稚旁。昼出而作夜不归,农事有余息自给。采桑汲水趁年少,不知老之将至。”宋·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赴广陵》“欲向荷花诉衷肠,恐莲花不与我心同。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观妓》“倩何人唤取,彩鸾双舞,白鹭齐飞。要趁黄金时节,一人飞去,两人俱未。千山浓绿,暮雨乍歇。烟波尽处,微茫水面,隐隐渔村灯火。”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观妓》“倩何人唤取,彩鸾双舞,白鹭齐飞。要趁黄金时节,一人飞去,两人俱未。千山浓绿,暮雨乍歇。烟波尽处,微茫水面,隐隐渔村灯火。”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观妓》“倩何人唤取,彩鸾双舞,白鹭齐飞。要趁黄金时节,一人飞去,两人俱未。千山浓绿,暮雨乍歇。烟波尽处,微茫水面,隐隐渔村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