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年今已是七十,况世非皆七十翁。
柏儿安女莫迟我,我入泰华游衡嵩。
【注释】
四月:农历四月初。十三日:十四日。泰华:泰山、华山,皆在山东。衡山:在湖南。嵩山:在河南。安、迟:均作“安顿、耽搁”讲。
【赏析】
《四月十四日夜梦游奎华亭,赋诗》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上片写梦中游历名山,下片以“安”字收束全词。全词意境雄浑开阔,笔力遒劲豪放,气势恢宏磅礴。
“行年今已是七十,况世非皆七十翁”,开头两句为全篇定调。作者自比为七十老者,而世人中不乏七十老人,这一句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它既表明了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认识,又表达了他对自己年岁增长的无奈。这种无奈之中蕴含着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面对生命的衰老与消逝,我们应以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去欣赏。
“我入泰华游衡岳,柏儿安女莫迟我”,接着进入梦境。这里,作者以梦境作为媒介,将现实与梦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梦见自己进入了泰山、华山等名山之巅,畅游其中。然而,他的两个儿子却因担心他年纪太大而不肯让他前去。这一情节不仅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家庭中的亲情关系,也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对于亲情的重视。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我入泰华游衡岳”,这是诗人的一段梦幻之旅。他梦见自己来到了泰山之巅,游览了华山之巅;而他的孩子们则因为担心他年岁已高而不肯让他前往。这一情节既体现了作者对于亲情的重视,也揭示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我入泰华游衡岳,柏儿安女莫迟我。”在这里,“我入泰华游衡岳”指的是作者在梦中进入了泰山、华山等名山之巅,畅游其中。而“柏儿安女”则是指作者的两个儿子。他们因为担心作者年岁已大而不肯让他前往,因此没有让他前往。这一情节既反映了作者家庭中的矛盾关系,也揭示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
【译文】
岁月已经过去七十载,世上的人中也有七十岁的老人。
柏儿和安女啊不要耽误我,我要去游览泰山和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