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论时事,相看各惨然。
蛮夷杀郡将,蝗蝻食民田。
萧瑟心空远,徘徊志自怜。
何人同国耻,馀愤落樽前。
诗句逐句释义
- “有客论时事,相看各惨然。”:这两句表明有客人在讨论当前的时事,他们彼此之间表情都显得很悲伤。
- “蛮夷杀郡将,蝗蝻食民田。”:描述了边境的少数民族杀害了当地的郡将,而蝗灾则吞噬了农民的庄稼。
- “萧瑟心空远,徘徊志自怜。”:表达了诗人内心感到寂寞和凄凉,他的思绪飘向了远方。
- “何人同国耻,馀愤落樽前。”:询问是否有人能理解自己的国家之痛,剩下的愤怒都倾洒在酒杯之中。
译文
有位朋友正在谈论时事,我们看着对方的表情都很伤心。
边境的少数民族杀了郡将,蝗灾又破坏了百姓的田地。
内心的寂寞与凄凉让人感到遥远,我的思绪总是在四处徘徊,无法自拔。
究竟谁能够理解我们的国耻?我所有的愤怒都化为酒中的泪水。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全诗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及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话形式描绘了友人间的共鸣,而后半部分则抒发了诗人个人的忧愁和失落。
首句“有客论时事”,直接点明了主题,即朋友之间的谈话内容涉及当前的政治形势。接着,“相看各惨然”进一步强调了两人因政治议题而产生的情绪共鸣与共同的悲哀。第二句通过“蛮夷杀郡将”与“蝗蝻食民田”两个具体的例子,形象地展示了当时边疆的不稳定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种描述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时事的深刻观察,也反映出其对国家和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人转向自身感受,“萧瑟心空远,徘徊志自怜”,展现了一种孤独、无助的情感状态。这里的“萧瑟”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述,也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而“徘徊志自怜”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迷茫和自我怜悯,他似乎在寻找着某种寄托或慰藉。
诗的结尾以“何人同国耻,馀愤落樽前”作为转折,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有谁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到国家的苦难?而诗人的回答则是将自己的所有不满和愤怒都转化为了酒中的泪水。这不仅是对朋友间共鸣的一种延续,也是对自己情感的一种释放和宣泄。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间的对话和诗人个人情感的深入挖掘,展现了唐代文人面对国家大事时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情感。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也揭示了唐代社会对于政治问题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