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野桥下,暮色起古愁。
有士不相识,通名叩余舟。
铿铿语言好,举动亦风流。
自鸣紫囊琴,泻酒相献酬。
余少在仕宦,接纳多交游。
失足落坑阱,所向逢弋矛。
不图田野间,佳士来倾投。
山林益有味,足可销吾忧。
【注释】
崔桥:地名。通称野桥,在今浙江杭州西北。
紫囊琴:指琴囊上绘有紫色图案。
弋矛:古代兵器,这里指弓箭。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之作。诗中以舟至崔桥士人张生抱琴携酒访晤为题,表达了诗人对张生到来的喜悦之情以及与友人相聚的欢乐之情。
开头两句“舟至崔桥士人张生抱琴携酒见访”交代了酬答的时间、地点和对象。崔桥是地名,位于杭州郊外。“士人”,泛指读书人。“张生”,即张氏之子,这里指的是张子固。据《舆地纪胜》卷七六《临安府一》记载,杭州城外有崔桥,相传汉时已有此名。崔桥附近有一座古桥,叫崔子桥。
第三句“晚泊野桥下,暮色起古愁”承接前一句,写自己来到野桥下的时间和心情。野桥,就是崔桥。崔桥位于杭州西南,靠近西湖,风景秀丽。作者在傍晚时分来到崔桥,只见夕阳西沉,天色渐暗,不禁勾起了心中的种种感慨。
第四句“有士不相识,通名叩余舟”描写了诗人与张生相遇的情景。诗人来到崔桥下,看到一位不相识的人正在自己的船头弹奏琴曲。诗人于是上前询问,得知这位弹琴人是张子固的儿子。张子固是一位有才学的人,但仕途不顺,曾经因为失足跌入陷阱而受到牵连。诗人对张子固的遭遇表示同情,并向他伸出了援手。
第五句“铿铿语言好,举动亦风流”称赞了张子固的文雅风度。张子固不仅琴弹得好,而且举止优雅,颇有文人风范。
第六句“自鸣紫囊琴,泻酒相献酬”描述了张子固赠给诗人琴的情况。张子固将自己心爱的琴囊送给了诗人,并斟满美酒以示敬意。两人互相敬酒,畅谈诗文,气氛十分融洽。
第七、八句“余少在仕宦,接纳多交游”和“失足落坑阱,所向逢弋矛”分别回忆了诗人年轻时在仕官和交友的经历以及后来因失足而陷入困境的过程。这些经历都反映了诗人的人生轨迹和性格特点。
第九句“不图田野间,佳士来倾投”表现了诗人对张子固的到来感到意外之喜。在田野间的隐居生活中,竟然能遇到像张子固这样的贤才,真是让人欣喜若狂。
第十句“山林益有味,足可销吾忧”则进一步强调了与张子固相聚的快乐。在山林之中,与张子固共度时光,让诗人忘却了官场的烦恼和忧愁,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般宁静美好。
这首诗通过对张子固来访的情景进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感激之情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