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月,戊戌晦,日有食之。
初,吴、楚七国反,吴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发兵应之。其相曰:“王必欲应吴,臣愿为将。”王乃属之。相已将兵,因城守,不听王而为汉,汉亦使曲城侯将兵救淮南,以故得完。
吴使者至庐江,庐江王不应,而往来使越。至衡山,衡山王坚守无二心。及吴、楚已破,衡山王入朝。上以为贞信,劳苦之,曰:“南方卑湿。”徙王王于济北以褒之。庐江王以边越,数使使相交,徙为衡山王,王江北。
孝景皇帝下五年(己丑,公元前一五二年)
春,正月,作阳陵邑。夏,募民徙阳陵,赐钱二十万。
遣公主嫁匈奴单于。
徙广川王彭祖为赵王。
济北贞王勃薨。
孝景皇帝下六年(庚寅,公元前一五一年)
冬,十二月,雷,霖雨。
初,上为太子,薄太后以薄氏女为妃;及即位,为皇后,无宠。秋,九月,皇后薄氏废。
诗句:
冬,十月,戊戌晦,日有食之。
初,吴、楚七国反,吴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发兵应之。其相曰:“王必欲应吴,臣愿为将。”王乃属之。相已将兵,因城守,不听王而为汉,汉亦使曲城侯将兵救淮南,以故得完。
译文:
冬季,十月,戊戌这一天是晦日,发生了日食。
当初,吴、楚七国叛乱,吴国的使者来到淮南,淮南王想要发兵响应吴国。他的宰相说:“大王如果一定要响应吴国,我愿意担任将领。”大王于是命令他带领军队。这位宰相已经带领军队,因此坚守城池不出战,不听大王的命令而响应汉朝,汉朝也派遣曲城侯率领兵力救援淮南,因此得以保全。
赏析:
这段历史记载了汉景帝期间的一场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淮南王刘长与吴国的关系引起了汉朝的关注,双方的矛盾激化到了必须通过军事行动来解决问题的地步。这场日食事件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对天象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天人感应观念的信仰。此外,文中描绘的场景展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战争的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