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王庆始敢求上母宋贵人冢,帝许之,诏太官四时给祭具。庆垂涕曰:“生虽不获供养,终得奉祭祀,私愿足矣!”欲求作祠堂,恐有自同恭怀梁后之嫌,遂不敢言,常泣向左右,以为没齿之恨。后上言:“外祖母王年老,乞诣雒阳疗疾。”于是诏宋氏悉归京师,除庆舅衍、俊、盖、暹等皆为郎。
十一月,癸卯,以光禄勋河南吕盖为司徒。
十二月,丙寅,司空张奋罢。壬申,以太仆韩稜为司空。
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度,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
诗句:
清河王庆求上母宋贵人冢,
帝许之,诏太官四时给祭具。
译文:
清河孝王刘庆向皇帝请求为已故的上母宋贵人建造坟墓,皇帝应允了他的请求,并下令太官每年四次按时提供祭祀用品。刘庆泪流满面地说:“虽然我未能亲自供养母亲,但终究能有机会进行祭祀,我的私愿便已经满足了!”他还想为母亲建一座祠堂,但是考虑到这样做可能会让他与恭怀梁后的嫌疑相重合,所以最终没有说出来,而是常常在左右侍从面前哭泣,一直耿耿于怀到死。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东汉时期宫廷内部复杂的政治关系和人性中的矛盾冲突。诗中描绘了清河王刘庆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对个人命运无法掌握的无奈。通过刘庆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于皇族成员的期望和压力,以及他们为了维护家族尊严和自身利益而进行的艰难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