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隶校尉景骞言于雄曰:“张淳壮士,请留之。”雄曰:“壮士安肯留!且试以卿意观之。”骞谓淳曰:“卿体丰大,天热,可且遣下吏,小住须凉。”淳曰:“寡君以皇舆播越,梓宫未返,生民涂炭,莫之振救,故遣淳通诚上都。所论事重,非下吏所能传;使下吏可了,则淳亦不来矣。虽火山汤海,犹将赴之,岂寒暑之足惮哉!”雄谓淳曰:“贵主英名盖世,土险兵强,何不亦称帝自娱一方?”淳曰:“寡君祖考以来,世笃忠贞,以仇耻未雪,枕戈待旦,何自娱之有!”雄甚惭,曰:“我之祖考本亦晋臣,遭天下大乱,与六郡之民避难此州,为众所推,遂有今日。琅邪若能中兴大晋于中国者,亦当帅众辅之。”厚为淳礼而遣之。淳卒致命于建康。
长安之失守也,敦煌计吏耿访自汉中入江东,屡上书请遣大使慰抚凉州。朝廷以访守侍书御史,拜张骏镇西大将军,选陇西贾陵等十二人配之。访至梁州,道不通,以诏书付贾陵,诈为贾客以达之。是岁,陵始至凉州,骏遣部曲督王丰等报谢。

《资治通鉴》中的士人情怀

《资治通鉴》这部宏大的历史画卷,记录了晋朝的动荡岁月,其中不乏有如张淳这样的壮士。张淳在书中被描述为“壮士”,他的豪情和不屈的精神让人钦佩。他与司隶校尉景骞的对话展示了他的忠诚与坚定:张淳以“寡君”自比,表达了对国家深沉的爱与忧虑,以及面对困境时绝不退缩的决心。这种忠贞不渝的精神,正是《资治通鉴》所要传递的核心价值观。

在长安失守之际,敦煌的耿访通过汉中辗转入江东,向朝廷请愿派遣使节安慰凉州。他的坚持与勇敢,展现了一位士大夫的担当和对家国的责任感。而当他抵达梁州时,却因道路不通,不得不采用一种巧妙的方法,将诏书交给贾陵等人代为传达,这份机智与机敏也体现了《资治通鉴》中人物的智慧与勇气。

这些历史片段不仅让我看到了古代士人的忠诚与智勇,还让我深刻理解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士人的情怀始终不变。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力量。正如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启示后人如何在风雨飘摇中保持信念,如何面对挑战时展现智慧与勇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