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月,刘牢之进兵至鄴。燕王垂逆战而败;遂撤围,退屯新城;乙卯,自新城北遁。牢之不告秦长乐公丕,即引兵追之。丕闻之,发兵继进。庚申,牢之追及垂于董唐渊。垂曰:“秦、晋瓦合,相待为强。一胜则俱豪,一失则俱溃,非同心也。今两军相继,势既未合,宜急击之。”牢之军疾趋二百里,至五桥泽,争燕辎重;垂邀击,大破之。斩首数千级。牢之单马走,会秦救至,得免。
燕冠军将军宜都王凤每战,奋不顾身。前后大小二百五十七战,未尝无功。垂戒之曰:“今大业甫济,汝当先自爱!”使为车骑将军德之副,以抑其锐。
鄴中饥甚,秦长乐公丕帅众就晋谷于枋头。刘牢之入屯鄴城,收集亡散,兵复少振;坐军败,征还。
燕、秦相持经年,幽、冀大饥,人相食,邑落萧条。燕之军士多饿死,燕王垂禁民养蚕,以桑椹为军粮。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零六 · 晋纪二十八
译文:
燕国将领刘牢之率军进逼邺城,与前秦的将领王垂交战。王垂败退,刘牢之撤军,退守新城。王垂从新城北边逃走。刘牢之没有告诉前秦的长乐公丕,就率军追赶逃敌。丕听说后,发兵接应。刘牢之追及王垂于董唐渊。王垂说:“秦国、晋国势如瓦合,相互依赖,一胜则两强,一败则俱散,并非同心同德。如今我们两军相继,情势尚未合拢,应当立即攻击。”刘牢之的军队疾速行军二百里,至五桥泽,争夺燕国的辎重。王垂设伏击,大败刘牢之。斩首数千级。刘牢之单骑逃跑,恰逢前秦援军到达,得以逃脱。
注释:
-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 卷一百零六: 《资治通鉴》中的第106卷。
- 晋纪二十八: 晋朝时期的第28卷。
- 乙酉: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春季。
- 四月:太元十年(公元385年)的四月。
- 刘牢之:晋朝名将,字元起,小名虎子,南阳郡舞阴人。
- 燕王垂:前秦将领,字长生,小名建业。
- 相待为强:彼此之间相互依赖,实力相当。
- 相待为强:彼此之间相互依赖,实力相当。
- 瓦合:形容双方关系密切,如同瓦片一样紧密粘合。
- 相待为强:彼此之间相互依赖,实力相当。
- 相待为强:彼此之间相互依赖,实力相当。
- 一胜则俱豪:如果胜利的话,双方都会强大。
- 一败则俱溃:如果失败的话,双方都将崩溃。
- 长乐公丕:前秦的君主,即苻坚。
- 车骑将军德之:晋朝将领,字德远,河东郡平阳人。
- 五桥泽: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新乡市附近。
- 秦王丕:前秦的君主,即苻坚。
- 枋头: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浚县东。
- 晋谷:指晋朝的粮仓。
- 燕、秦相持经年:前秦和后燕两国长时间对峙。
- 幽、冀大饥:幽州和冀州遭受严重饥荒。
- 桑椹:一种植物,可以食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前秦和后燕两国之间的战争场景。燕国之将刘牢之在战斗中表现出勇敢无畏的精神,但最终不敌前秦王垂的顽强抵抗而败退。诗中通过描述双方的战斗过程、士兵的英勇表现以及战后的情况,展现了当时战乱带来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同时,通过对比两国的实力和战略部署,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军事力量对比。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战事的描述和对人物的刻画,传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国家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