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秦太子先始发丧,即皇帝位于槐里,大赦,改元皇初,遂如安定。谥后秦主苌曰武昭皇帝,庙号太祖。
六月,壬子,追尊会稽王太妃郑氏曰简文宣太后。群臣谓宣太后应配食元帝,太子前率徐邈曰:“宣太后平素之时,不伉俪于先帝。至于子孙,岂可为祖考立配!”国学明教东莞臧焘曰:“今尊号既正,则罔极之情申;别建寝庙,则严祢之义显;系子为称,兼明贵之所由。一举而允三义,不亦善乎?”乃立庙于太庙路西。
燕主垂进军围长子。西燕主永欲奔后秦,侍中兰英曰:“昔石虎伐龙都,太祖坚守不去,卒成大燕之基。今垂七十老翁,厌苦兵革,终不能顿兵连岁以攻我也。但当城守以疲之。”永从之。
秦主登遣其子汝阴王宗为质于河南王乾归以请救,进封乾归梁王,纳其妹为梁王后。乾归遣前军将军乞伏益州等帅骑一万救之。秋,七月,登引兵出迎乾归兵。后秦主兴自安定如泾阳,与登战于山南,执登,杀之。悉散其部众,使归农业,徙阴密三万户于长安,以李后赐姚晃。益州等闻之,引兵还。秦太子崇奔湟中,即帝位,改元延初。谥登曰高皇帝,庙号太宗。

诗句

  1. 资治通鉴 · 卷一百零八 · 晋纪三十
  2. 后秦太子先始发丧,即皇帝位于槐里,大赦,改元皇初,遂如安定。谥后秦主苌曰武昭皇帝,庙号太祖。
  3. 六月,壬子,追尊会稽王太妃郑氏曰简文宣太后。群臣谓宣太后应配食元帝,太子前率徐邈曰:“宣太后平素之时,不伉俪于先帝。至于子孙,岂可为祖考立配!”国学明教东莞臧焘曰:“今尊号既正,则罔极之情申;别建寝庙,则严祢之义显;系子为称,兼明贵之所由。一举而允三义,不亦善乎?”乃立庙于太庙路西。
  4. 燕主垂进军围长子。西燕主永欲奔后秦,侍中兰英曰:“昔石虎伐龙都,太祖坚守不去,卒成大燕之基。今垂七十老翁,厌苦兵革,终不能顿兵连岁以攻我也。但当城守以疲之。”永从之。
  5. 秦主登遣其子汝阴王宗为质于河南王乾归以请救,进封乾归梁王,纳其妹为梁王后。乾归遣前军将军乞伏益州等帅骑一万救之。秋,七月,登引兵出迎乾归兵。后秦主兴自安定如泾阳,与登战于山南,执登,杀之。悉散其部众,使归农业。徙阴密三万户于长安,以李后赐姚晃。益州等闻之,引兵还。秦太子崇奔湟中,即帝位,改元延初。谥登曰高皇帝,庙号太宗。

译文

  1. 后秦国太子首先在棺材旁举行了哀悼仪式,随后在槐里即位,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皇初,并前往安定。给后秦主苌的谥号是武昭皇帝,庙号是太祖。
  2. 六月初五,追尊会稽王太妃郑氏为简文宣太后。群臣认为宣太后应该和元帝一同配享,太子率领徐邈说:“宣太后平时的时候,没有和先帝结婚。至于她的子孙,难道可以为祖先设立配祀吗?”国学明教东莞臧焘认为:“现在尊崇的谥号已经确定,就可以表示对母亲无尽的哀思;另外建立庙宇,就能显现我们家族的尊严;把儿子称为嗣子,也能明确尊贵的原因。这样一举就符合三个原则,不是很好吗?”于是他在太庙路西建立了庙宇。
  3. 燕主慕容垂进军包围了长子,西燕主姚永想投奔后秦,侍中兰英说:“昔日石虎进攻龙都,太祖坚持不退,最终成就了大燕的基础。如今慕容垂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厌倦战争,终究是不能长时间围攻我方。只应该固守城池,使他疲惫。”姚永听从了兰英的建议。
  4. 后秦王苻登派遣自己的儿子汝阴王苻宗到河南王姚干归那里作为人质请求救援,提升姚干归为梁王,并且娶他的妹妹为王妃。姚干归派遣前军将军乞伏益州等人带领一万名骑兵来救援他们。秋季七月,苻登带兵出来迎接姚干归的兵马。后秦国主苻兴从安定出发,前往泾阳,和苻登在山南作战,抓获了苻登,杀掉了他,并让部众散去,让他们从事农业。将阴密三万户迁移到长安,把李皇后赐给了姚晃。乞伏益州等人听说这件事之后,就领兵回师。后秦国太子苻崇逃亡至湟中,自立为天子,改年号为延初。谧称呼苻登为高皇帝,庙号为太宗。

注释

  1. “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兴衰和重要事件。该书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主编,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宝贵资料。
  2. “后秦太子”:指后秦国的皇太子,这里提到的是即位后不久便开始处理国事的太子。
  3. “大赦”:指后秦国进行的一次全面赦免全国的法令。
  4. “谥”: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或高僧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一种荣誉称号。
  5. “拜质”:即成为人质。此处指的是后秦向其他国家请求帮助时,将自己的子弟送到被请求国家做人质以示信任。
  6. “梁王”:封号的一种,表示对某人的最高荣誉。
  7. “阴密三万户”:指的是迁徙的居民数量,“阴密”可能是一个地名或地区名,“三万户”表明有大量人口迁往长安。
  8. “李后”:李皇后是苻兴的妻子,这里提到的是对李皇后的赏赐或赠予。
  9. “益州”:这里指乞伏益州,是姚干归的一个将领。
  10. “丕”:同“丕”,“大”。
  11. “太宗”:即“太宗皇帝”,是对皇帝的尊称,表示其统治时期的重要性和成就。
  12. “乾归”:即“干归”,姚干归是后秦时期的一位将领和统治者。
  13. “垂”:即“慕容垂”,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的一位君主。
  14. “永”:即“姚永”,是西燕国的君主。
  15. “兰英”:“兰英”在这里是指后秦的侍中,他提出了对待敌人的方式建议。
  16. “太祖”:即“始祖”,是后秦国的创始人或最高领导人的称号。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后秦政权的内部矛盾和对外策略的变化。通过描述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政治举措,诗展示了后秦国如何应对外部威胁以及内部纷争。诗中的一些情节,如太子先发丧即位、群臣对宣太后配食问题的讨论以及后秦主登的去世和改元等事件,都体现了后秦政权的稳定性与复杂性。同时,诗中也提到了对后秦重要人物的表彰和赏赐,如李后赐姚晃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秩序和权力结构。此外,诗中还描述了对外战争的策略和效果,如姚干归派兵援救后秦、苻登出兵迎敌等事件都是军事斗争的一部分,显示了后秦国在战争中的战略选择和行动力。最后,诗中的哀悼和改元等行为也反映了后秦政权对于政治更迭和历史传统的尊重。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历史时期内的政治动态和社会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