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从仆射胡子反等守梁山西垒,会西南风急,质遣其将尹周之攻西垒;子反方渡东岸就玄谟计事,闻之,驰归。周之攻垒甚急,偏将刘季之帅水军殊死战,求救于玄谟,玄谟不遣;大司马参军崔勋之固争,乃遣勋之与积弩将军垣询之救之。比至,城已陷,勋之、询之皆战死。询之,护之之弟也。子反等奔还东岸。质又遣其将庞法起将数千兵趋南浦,欲自后掩玄谟,游击将军垣护之引水军与战,破之。
硃修之断马鞍山道,据险自守。鲁秀攻之不克,屡为修之所败,乃还江陵,修之引兵蹑之。或劝修之急追,修之曰:“鲁秀,骁将也;兽穷则攫,不可迫也。”
王玄谟使垣护之告急于柳元景曰:“西城不守,唯馀东城万人。贼军数倍,强弱不敌。欲退还姑孰,就节下协力当之,更议进取。”元景不许,曰:“贼势方盛,不可先退,吾当卷甲赴之。”护之曰:“贼谓南州用三万人,而将军麾下裁十分之一,若往造贼垒,则虚实露矣。王豫州必不可来,不如分兵援之。”元景曰:“善!”乃留赢弱自守,悉遣精兵助玄谟,多张旗帜。梁山望之如数万人,皆以为建康兵悉至,众心乃安。
诗句释义与译文:
-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八 · 宋纪十: 这是《资治通鉴》中关于宋文帝时期的一个记载。这里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古代史书,记录了从周朝到宋代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 注释: “卷一百二十八 · 宋纪十”表明此段内容属于《资治通鉴》的第一百二十八大卷中的第十部分,专门记载宋朝的第十年。
- 赏析: 通过这段历史记录,可以了解到宋朝初期的政治、军事情况,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 冗从仆射胡子反等守梁山西垒: 这里描述的是一些官员在梁山西面的堡垒里坚守。
- 注释: “冗从仆射”指的是官职名称,而“胡子反”可能是某个具体人物的名字。“西垒”指的是位于西面的一个战略堡垒。
- 赏析: 这句话体现了当时军队的布防和策略,以及将领们在困境中坚持防守的决心。
- 会西南风急,质遣其将尹周之攻西垒;子反方渡东岸就玄谟计事: 根据天气形势,北魏主拓跋焘派遣将领尹周之进攻西面的堡垒,而宋军的将领子反面对东岸准备与萧宏讨论战事。
- 注释: “会西南风急”描述了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质”可能是指拓跋焘,“尹周之”则是北魏的一位将领,而“子反”则是宋国的将领。“东岸”指的是宋军的前线阵地。
-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战争的复杂性,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的影响,还有政治、军事策略的考量。
- 偏将刘季之帅水军殊死战,求救于玄谟: 刘季之作为副将,率领的水军在战斗中殊死抵抗,并向宋军主帅萧宏请求救援。
- 注释: “偏将”是指副将或者小队长。“水军”指的是使用水力作战的部队。“殊死战”表示战斗非常激烈。“玄谟”则是萧宏的字。
- 赏析: 这句话展示了将士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也反映了战场上生死搏斗的残酷现实。
- 崔勋之固争,乃遣勋之与积弩将军垣询之救之。比至,城已陷: 崔勋之坚决要求救援,最后萧宏才派出崔勋之和一名名叫垣询之的军官前去救援。但当他们到达时,城池已经失守。
- 注释: “崔勋之”是宋国的一位官员,而“垣询之”可能是另一位军官或士兵。“比至,城已陷”说明救援行动虽然及时,但最终未能阻止城池的陷落。
- 赏析: 这个情节展示了战争中的紧急和混乱,同时也反映出救援者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 垣护之引水军与战,破之: 垣护之指挥的水军与敌人交战,并取得了胜利。
- 注释: “垣护之”是宋国的一位将领,而“水军”指的是使用船只进行战斗的军队。“破之”表示敌人被击败。
- 赏析: 这句反映了水军的力量和战术运用,以及将领们的英勇作战。
- 朱修之断马鞍山道,据险自守。鲁秀攻之不克: 朱修之占领了马鞍山的道路,据守在那里自保。鲁秀试图攻克,但没有成功。
- 注释: “朱修之”是宋朝的一位将领,而“马鞍山道”指的是一条山路。“据险自守”表示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防守。“鲁秀攻之不克”说明尽管鲁秀努力,但未能成功。
- 赏析: 这句话展示了朱修之的军事才能和地形利用,也反映了鲁秀的挑战和失败。
- 王玄谟使垣护之告急于柳元景曰:“西城不守,唯馀东城万人。贼军数倍,强弱不敌。”欲退还姑孰,就节下协力当之,更议进取。”元景不许,曰:“贼势方盛,不可先退,吾当卷甲赴之。”护之曰:“贼谓南州用三万人,而将军麾下裁十分之一,若往造贼垒,则虚实露矣。王豫州必不可来,不如分兵援之。”元景曰:“善!”乃留赢弱自守,悉遣精兵助玄谟,多张旗帜。梁山望之如数万人,皆以为建康兵悉至,众心乃安。: 这是一段描述王玄谟向柳元景请求支援的对话。
- 注释: “王玄谟”是宋朝的将领,而“垣护之”是另一位宋国将领。“柳元景”是另一名宋国将领。“王豫州”是王玄谟的字,“王豫州必不可来”意味着王玄谟认为柳元景不能前来援助。“分兵援之”意味着分出兵力去援助对方。“留赢弱自守”指的是留下实力较弱的兵力进行防守。“悉遣精兵助玄谟”表示全部兵力都用来支援王玄谟。“多张旗帜”意味着增加旗帜的数量以迷惑敌人。“梁山望之如数万人”描绘了敌军看到宋军旗帜时误以为有大军到来的景象。
- 赏析: 这段话显示了王玄谟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定决心和灵活策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和对友军的关怀。同时,也反映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和战场的真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