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光赤奋若,尽昭阳单阏六月,凡二年有奇。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下之下
◎上元二年辛丑,公元七六一年
春,正月,癸卯,史思明改元应天。
张景超引兵攻杭州,败李藏用将李强于石夷门。孙待封自武康南出,将会景超攻杭州,温晁据险击败之;待封脱身奔乌程,李可封以常州降。丁未,田神功使特进杨惠元等将千五百人西击王恒。辛亥夜,神功先遣特进范知新等将四千人自白沙济,西趣下蜀;邓景山等将千人自海陵济,东趣常州;神功与邢延恩将三千人军于瓜洲,壬子,济江。展将步骑万馀陈于蒜山;神功以舟载兵趣金山,会大风,五舟飘抵金山下,展屠其二舟,沉其三舟,神功不得度,还军瓜洲。而范知新等兵已至下蜀,展击之,不胜。弟殷劝展引兵逃入海,可延岁月,展曰:“若事不济,何用多杀人父子乎!死,早晚等耳!”遂更帅众力战。将军贾隐林射展,中目而仆,遂斩之。刘殷、许峄等皆死。隐林,滑州人也。杨惠元等击破王恒于淮南,恒引兵东走,至常熟,乃降。孙待封诣李藏用降。张景超聚兵至七千馀人,闻展死,悉以兵授张法雷,使攻杭州,景超逃入海。法雷至杭州,李藏用击破之,馀党皆平。平卢军大掠十馀日。安、史之乱,乱兵不及江、淮,至是,其民始罹荼毒矣。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 · 唐纪三十八
译文:从辛丑年开始,到癸卯月结束,总共历时两年又一年多。
注释:辛丑,即辛丑年,指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癸卯,为农历六月的日期。”重光赤奋若”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一种表示方法,辛丑和癸卯分别对应着年份的天干和地支。
赏析:此句通过精确的数字描述,展示了唐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下之下时期的历史背景。辛丑年和癸卯月的结合,不仅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也寓意着历史的连续性与变迁。整个句子简洁明了,却又蕴含深意,是对历史的一个精准的记录。
诗句:春,正月,癸卯,史思明改元应天。
译文:春季,正月十七日,史思明更改年号为应天。
注释:癸卯,即农历正月十七,指的是史思明对年号进行更名的日子。
赏析:此句描述了当时的政治事件之一,即史思明对年号的更改。年号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标识自己统治年代的标志,而“改元”则意味着新的开始。这一行为通常伴随着政权更迭或重要政治决策的发生,显示了史思明对于政权控制力的加强或是对时局变化的敏感反应。
诗歌原文如下: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 · 唐纪三十八
起重光赤奋若,尽昭阳单阏六月,凡二年有奇。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下之下
◎上元二年辛丑,公元七六一年
春,正月,癸卯,史思明改元应天。
张景超引兵攻杭州,败李藏用将李强于石夷门。孙待封自武康南出,将会景超攻杭州,温晁据险击败之;待封脱身奔乌程,李可封以常州降。丁未,田神功使特进杨惠元等将千五百人西击王恒。辛亥夜,神功先遣特进范知新等将四千人自白沙济,西趣下蜀;邓景山等将千人自海陵济,东趣常州;神功与邢延恩将三千人军于瓜洲,壬子,济江。展将步骑万馀陈于蒜山;神功以舟载兵趣金山,会大风,五舟飘抵金山下,展屠其二舟,沉其三舟,神功不得度,还军瓜洲。而范知新等兵已至下蜀,展击之,不胜。弟殷劝展引兵逃入海,可延岁月,展曰:“若事不济,何用多杀人父子乎!死,早晚等耳!”遂更帅众力战。将军贾隐林射展,中目而仆,遂斩之。刘殷、许峄等皆死。隐林,滑州人也。杨惠元等击破王恒于淮南,恒引兵东走,至常熟,乃降。孙待封诣李藏用降。张景超聚兵至七千馀人,闻展死,悉以兵授张法雷,使攻杭州,景超逃入海。法雷至杭州,李藏用击破之,馀党皆平。平卢军大掠十馀日。安、史之乱,乱兵不及江、淮,至是,其民始罹荼毒矣。
这首诗详细记录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史思明改元,以及与此相关的军事行动和政治动态。诗中的每个部分都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首先,诗的第一句就设定了时间背景和事件性质——“重光赤奋若至昭阳单阏六月”,这是唐朝肃宗时期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诗的叙述起点。接着,第二句明确指出了具体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春,正月,癸卯,史思明改元应天”。这个细节点出了事件的中心人物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随后,诗人通过具体的军事行动来展示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军事动态——“张景超引兵攻杭州”,展现了当时紧张的军事对抗和将领们的英勇奋战。此外,诗中还涉及了其他几位重要历史人物的行动和结果——“孙待封诣李藏用降”、“杨惠元等击破王恒于淮南”,这些行动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也揭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破坏和影响。最后,诗的结尾部分总结了战争的结果——“平卢军大掠十馀日”,这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也暗示了和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整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生动的人物描绘,展现了唐代肃宗时期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及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