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语宰相:“人臣当力为善,何乃好立朋党!朕甚恶之。”裴度对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君子、小人志趣同者,势必相合。君子为徒,谓之同德;小人为徒,谓之朋党;外虽相似,内实悬殊,在圣主辩其所为邪正耳。”
武宁节度使李愬与平卢兵十一战,皆捷。己卯晦,进攻金乡,克之。李师道性懦怯,自官军致讨,闻小败及失城邑,辄忧悸成疾,由是左右皆蔽匿,不以实告。金乡,兗州之要地,既失之,其刺史遣驿骑告急,左右不为通,师道至死竟不知也。
◎元和十四年己亥,公元八一九年
春,正月,辛已,韩弘拔考城,杀二千馀人。
丙戌,师道所署沐阳令梁洞以县降于楚州刺史李听。
吐蕃遣使者论短立藏等来修好,未返,入寇河曲。上曰:“其国失信,其使何罪!”庚寅,遣归国。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 · 唐纪五十六
诗句:
- “上常语宰相”:”皇上经常对宰相说”
译文:
皇上常常对宰相说:“臣子应该努力做好事,为什么却喜欢建立朋党呢!朕非常讨厌这种行为。”
注释:
- “上”:这里指皇上。“说”:告诉,讲述。
- “宰相”:古代的高级官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根据相似的东西聚集,根据不同的东西分为不同的群体”,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强调事物的分类和归纳。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皇上对大臣们的不满和批评,以及他对大臣们行为的看法。皇上认为人们应该努力做好事,而不应该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建立朋党。这反映了他的价值观和对国家治理的期望。同时,皇上也指出了大臣们的问题,即他们的忠诚和正直受到了质疑。这种描述体现了君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译文:
武宁节度使李愬与平卢军队进行了十一次战斗,每次都取得了胜利。己卯末日,进攻金乡,攻克了它。李师道性格懦弱胆怯,自从官军来讨伐,听到小规模的失败以及失去城邑,就会担忧成疾,因此周围的人都隐瞒不报实情。金乡是兖州的一个重要地方,一旦失去,其刺史派驿骑告急,左右的人都没有通知他,直到最后李师道都不知道。
注释:
- “武宁节度使”:武宁是唐朝的一个州名,节度使是唐代地方军事长官的称谓。
- “平卢军队”:平卢是唐朝的一个州名,这里的平卢军队指的是平卢的军队。
- “己卯日”:”己卯”是一个特定的日期,表示具体的一天。
- “攻”:攻击或进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李愬和他的士兵们在战斗中的胜利,以及他们对战争的态度和勇气。李师道的性格被描绘成胆小怕事,对于自己的失败和损失感到忧心忡忡,以至于生病。这种描写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如官员的无能和百姓的苦难。
译文:
春,正月,辛巳日,韩弘攻破考城,杀死二千余人。
注释:
- “春”:春季。
- “正月,辛巳日”:”正月”是指农历的正月。“辛巳”是农历中一个特定的日期。
- “考城”:考城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可能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城市或者一个地区的名字。
- “二千余人”:表示具体的人数,二千是一千加一。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韩弘在春季的一次战斗中取得的胜利,杀死了两千多人。这样的描述展示了战争中的残酷和无情,同时也反映了韩弘的勇猛和果断。
译文:
丙戌日,梁洞所担任沐阳县令的李师道的下属将县投降给了楚州刺史李听。
注释:
- “丙戌日”:”丙戌”是一个特定的日期。
- “梁洞”:可能是一个具体的人名或地名。
- “沐阳县令”:沐阳是一个具体的县城或者一个地区的名字。
- “楚州刺史”:楚州是一个具体的州名,刺史是古代一种官职的名称。
- “李听”:可能是一个具体的人名或地名。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梁洞作为沐阳县令的下属将县投降给了楚州刺史李听。这种描述展示了官员之间的合作和投降行为,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