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两税法以来,钱日重,物日轻,民所输三倍其初,诏百官议革其弊。户部尚书杨于陵以为:“钱者所以权百货,留迁有无,所宜流散,不应蓄聚。今税百姓钱藏之公府。又,开元中天下铸钱七十馀炉,岁入百万,今才十馀炉,岁入十五万,又积于商贾之室及流入四夷。又,大历以前淄青、太原、魏博贸易杂用铅铁,岭南杂用金、银、丹砂、象齿,今一用钱。如此,则钱焉得不重,物焉得不轻!今宜使天下输税课者皆用谷、帛,广铸钱而禁滞积及出塞者,则钱日滋矣。”朝廷从之,始令两税皆输布、丝、纩;独盐、酒课用钱。
冬,十月,丙寅,以盐铁转运使、刑部尚书王播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使职如故。播为相,专以承迎为事,未尝言国家安危。
以裴度为镇州四面行营都招讨使。左领军大将军杜叔良,以善事权幸得进;时幽、镇兵势方盛,诸道兵未敢进,上欲功速成,宦官荐叔良,以为深州诸道行营节度使。以牛元翼为成德节度使。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二 · 唐纪五十八
译文:自定两税法以来,货币日益贬值,商品日益贬值,民间所交税赋比之前增加了三倍。皇帝诏令百官讨论改革这一弊端。户部尚书杨于陵主张:“货币是用来调节百货的,应该流通使用,不应该囤积。现在征收百姓的货币存放在官府里。又,在开元年间全国共铸造了七十余炉货币,每年收入达百万贯,现在才十余炉,每年收入十五万贯,这些钱还被商人和边疆地区所吸纳。又,在大历年前淄青、太原、魏博等地贸易杂用铅铁,岭南贸易杂用金、银、丹砂、象牙等,而现在全部使用钱币。如果这样,那么货币怎么会不贬值,商品怎么会不贬值!现在应当让天下交纳税赋者都使用粮食和丝帛,大规模铸造钱币并禁止积压滞销和出口的货物,这样则会使货币逐渐变得充足。”
注释:资治通鉴:一部记载中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卷二百四十二:是《资治通鉴》中的第二百四十二卷。
唐纪五十八:记录的是唐代第五十八个年头的历史。
自定两税法以来:自从唐朝实行两税法以来。(自定:指由朝廷自行制定。两税法:指唐代中期实施的一种简化征税方式)。
钱日重,物日轻:货币价值越来越低,而商品价值越来越高。
民所输三倍其初:指民众需要支付的税赋比以前增加了3倍。
诏百官议革其弊:皇帝诏令百官议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户部尚书杨于陵以为:户部尚书(官职名)杨于陵认为…。
“钱者所以权百货”:意思是说货币可以用来调节百货的价格。
“留迁有无”:留滞于仓库之中的货物。
所宜流散:应适当流通出去。
“不应蓄聚”:不应囤积。
“今税百姓钱藏之公府”:现在将百姓缴纳的税款储存在官府中。
“又,开元中天下铸钱七十余炉”:又,在开元年间全国共铸造了七十余炉货币。
“岁入百万”:每年收入达百万贯。
“今才十馀炉”:现在只剩余十余炉。
“岁入十五万”:每年收入达十五万贯。
“又积于商贾之室及流入四夷”:这些钱还被商人和边疆地区所吸纳。
“如此,则钱焉得不重”:如果这样,那么货币怎么会不贬值?
“物焉得不轻!”:那么商品怎么会不贬值?
“今宜使天下输税课者皆用谷、帛”:现在应该让天下交纳税收的人全都使用粮食和丝帛。
“广铸钱而禁滞积及出塞者”:大规模铸造钱币并禁止积压滞销和出口的货物。
“则钱日滋矣”:那么货币就会逐渐变得更加充裕。
赏析:这首诗主要反映了唐代中期经济政策的变化和对货币流通的重视。杨于陵提出通过扩大货币铸造和使用来平衡物价的建议,体现了他对于货币流通在经济中作用的认识以及对当时通货膨胀现象的担忧。此诗不仅展现了当时的财政状况和货币政策,也反映了官员们如何应对经济问题,以及他们的政治立场和决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