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匡国节度使王行约检校待中。
吴讨畏杜洪之逼,纳印请代于杨行密,行密以先锋指挥使瞿章权知黄州。
是岁,黄连洞蛮二万围汀州,福建观察使王潮遣其将李承勋将万人击之;蛮解去,承勋追击之,至浆水口,破之。闽地略定。潮遣僚佐巡州县,劝农桑,定租税,交好邻道,保境息民,闽人安之。
封州刺史刘廉卒,子隐居丧于贺江,士民百馀人谋乱,隐一夕尽诛之。岭南节度使刘崇龟召补右都押牙兼贺水镇使;未几,表为封州刺史。
义胜节度使董昌为政苛虐,于常赋之外,加敛数倍,以充贡献及中外馈遗,每旬发一纲,金万两,银五千鋋,越绫万五千匹,他物称是,用卒五百人,或遇雨雪风水违程,则皆死。责奉为天下最,由是朝廷以为忠,宠命相继,官至司徒、同平章事,爵陇西郡王。是建生祠于越州,制度悉如禹庙,命民间祷赛者,无得之禹庙,皆之生祠。昌求为越王,朝廷未之许,昌不悦曰:“朝廷欲负我矣,我累年贡献无算而惜一越王邪!”有谄之者曰:“王为越王,曷若为越帝。”于是民间讹言时世将变,竞相帅填门喧噪,请昌为帝。昌大喜,遣人谢之曰:“天时未至,时至我自为之。”其僚佐吴瑶、都虞候李畅之等皆劝成之,吏民献谣谶符瑞者不可胜纪,其始赏之以钱数百缗,既而献者日多,稍减至五百、三百而已,昌曰:“谶云‘兔子上金床’,此谓我也。我生太岁在卯,明年复在卯,二月卯日卯时,吾称帝之秋也。”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五十九 · 唐纪七十五

加匡国节度使王行约检校待中。吴讨畏杜洪之逼,纳印请代于杨行密,行密以先锋指挥使瞿章权知黄州。是岁,黄连洞蛮二万围汀州,福建观察使王潮遣其将李承勋将万人击之;蛮解去,承勋追击之,至浆水口,破之。闽地略定。潮遣僚佐巡州县,劝农桑,定租税,交好邻道,保境息民,闽人安之。

封州刺史刘廉卒,子隐居丧于贺江,士民百馀人谋乱,隐一夕尽诛之。岭南节度使刘崇龟召补右都押牙兼贺水镇使;未几,表为封州刺史。义胜节度使董昌为政苛虐,于常赋之外,加敛数倍,以充贡献及中外馈遗,每旬发一纲,金万两,银五千鋋,越绫万五千匹,他物称是,用卒五百人,或遇雨雪风水违程,则皆死。责奉为天下最,由是朝廷以为忠,宠命相继,官至司徒、同平章事,爵陇西郡王。是建生祠于越州,制度悉如禹庙,命民间祷赛者,无得之禹庙,皆之生祠。昌求为越王,朝廷未之许,昌不悦曰:“朝廷欲负我矣,我累年贡献无算而惜一越王邪!”有谄之者曰:“王为越王,曷若为越帝。”于是民间讹言时世将变,竞相帅填门喧噪,请昌为帝。昌大喜,遣人谢之曰:“天时未至,时至我自为之。”其僚佐吴瑶、都虞候李畅之等皆劝成之,吏民献谣谶符瑞者不可胜纪,其始赏之以钱数百缗,既而献者日多,稍减至五百、三百而已,昌曰:“谶云‘兔子上金床’,此谓我也。我生太岁在卯,明年复在卯,二月卯日卯时,吾称帝之秋也。”
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五_加匡国节度使王行约检校待中_诗词赏析

本诗出自《资治通鉴》,记录了公元894年唐朝的一件重要事件,即王行约被加封为匡国节度使,并获检校待中称号。诗中详细描述了吴国与杜洪之间因权力争斗而引发的冲突,以及杨行密在关键时刻的介入和决策。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关系。

诗人通过对王行约职务的描述,为我们揭示了其在唐朝官场中的地位。“加匡国节度使王行约检校待中”这一句不仅表明了王行约的职务级别,还反映了他在朝廷中的权势和影响力。这一地位的提升也预示着他将在随后的政治斗争中扮演重要角色。

诗歌中的“吴讨畏杜洪之逼,纳印请代于杨行密”一句描绘了吴国与杜洪之间的矛盾。杜洪作为一方势力的代表,对吴国造成了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吴国不得不求助于杨行密,希望通过杨行密的力量来化解这场危机。这种政治上的互动展现了当时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争夺的激烈程度。

诗中的“是岁,黄连洞蛮二万围汀州,福建观察使王潮遣其将李承勋将万人击之;蛮解去,承勋追击之,至浆水口,破之。”则具体描绘了福建地区的一场战争及其结果。这场战争不仅考验了当地军队的战斗力,也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事务的关注和支持。通过这场战斗,王潮成功地击退了蛮族的进攻,维护了地方的安全与稳定。

整首诗通过对王行约职务提升、政治斗争的描绘以及对军事事件的叙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动荡时期的社会风貌。它不仅反映了唐朝晚期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动态,也为我们今天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资料。

通过赏析《资治通鉴》中的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朝晚期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状况。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也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