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月,丁酉,封皇子祤为棣王,禊为虔王,禋为沂王,祎为遂王。
刘仁恭数因盖寓献策于李克用,愿得兵万人取幽州。克用方攻邢州,分兵数千,欲纳仁恭于幽州,不克。李匡筹益骄,数侵河东之境。克用怒,十一月,大举兵攻匡筹,拨武州,进围新州。
以泾原留后张鐇为彰义节度使。
硃全忠遣使至泗州,使者陵慢刺史张谏,谏举州降杨行密。行密遣押牙唐令回持茶万馀斤如汴宋贸易,全忠执令回,尽取其茶。扬、汴始有隙。
十二月,李匡筹遣大将将步骑数万救新州,李克用选精兵逆战于段庄,大破之,斩首万馀级,生擒将校三百人,以练纟斥之,徇于城下。是夕,新州降。辛亥,进攻妫州。壬子,匡筹复发兵出居庸关,克用使精骑当其前以疲之,遣步将李存审自他道出其背夹击之,幽州兵大败,杀获万计。甲寅,李匡筹挈其族奔沧州,义昌节度使卢彦威利其辎重、妓妾,遣兵攻之于景城,杀之,尽俘其众。存审本姓苻,宛丘人,克用养以为子。丙辰,克用进军幽州,其大将请降。匡筹素暗懦,初据军府,兄匡威闻之,谓诸将曰:“兄失弟得,不出吾家,亦复何恨!但惜匡筹才短,不能保守,得及二年,幸矣。”
《资治通鉴》中,“资治”意指以历史为镜治理国家,“通鉴”即广泛记录历代重要事件。本节摘自《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唐纪七十五》,记录了公元907年冬天至12月的一段历史事件,涵盖了多方面内容,如军事动态、政治变革及人物传记等。以下是对相关诗句及其翻译的详细解析:
- 诗作与翻译:
- 诗句:“冬,十月,丁酉,封皇子祤为棣王,禊为虔王,禋为沂王,祎为遂王。”
- 译文:冬季,十月一日,皇帝封他的儿子李祤为棣王,李禊为虔王,李禋为沂王,李祎为遂王。
- 诗句:“刘仁恭数因盖寓献策于李克用,愿得兵万人取幽州。”
- 译文:刘仁恭多次向李克用提出建议,希望获得一千名士兵攻取幽州。
- 诗句:“李匡筹益骄,数侵河东之境。”
- 译文:李匡筹更加骄傲,多次侵犯河东地区。
- 诗句:“李克用怒,十一月,大举兵攻匡筹,拨武州,进围新州。”
- 译文:李克用发怒,十一月,大规模出兵进攻李匡筹,攻克武州,并围困新州。
- 诗句:“朱全忠遣使至泗州,使者陵慢刺史张谏,谏举州降杨行密。行密遣押牙唐令回持茶万馀斤如汴宋贸易,全忠执令回,尽取其茶。”
- 译文:朱全忠派使者到泗州,使者傲慢不尊重刺史张谏,张谏于是率领全州百姓投降杨行密。杨行密派遣押牙唐朝令回携带一万多斤茶叶到宋朝做买卖,朱全忠抓住唐朝令回,把他和他的茶叶都收缴了。
- 赏析与解读:
-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军事冲突。通过这些事件的描述,可以看出朝廷内部的权谋斗争和外部的军事压力对唐朝政权构成的威胁。
- 李匡筹的势力在李克用的打击下显得愈发不安。同时,李匡筹的骄傲自大导致了他的失败,这一情节揭示了领导力的重要性以及过于自信可能带来的后果。
- 朱全忠的介入则标志着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始,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更迭对当时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诗中的一些细节,如茶叶的贸易和军队的调动,不仅展示了经济交流和物资流通的情况,也暗示了战略物资对于维护政权稳定的重要性。
本段历史记录了从冬季到十一月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涉及唐朝内部的纷争、地方割据者的野心以及外来势力的干预。这些事件不仅展现了唐朝末年的混乱局面,也预示了五代十国的来临。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人物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及其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