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夜,帝发相州,乙卯,至洹水。是夜,边吏言晋、赵兵南下,帝即时进军,丙辰,至魏县。或告云:“沙陀至矣!”士卒恟惧,多逃亡,严刑不能禁。即而复告云无寇,上下始定。戊午,贝州奏晋兵寇东武,寻引去。帝以夹寨、柏乡屡失利,故力疾北巡,思一雪其耻,意郁郁,多躁忿,功臣宿将往往以小过被诛,众心益惧。既而晋、赵兵竟不出。十一月,壬午,帝南还。燕主守光集将吏谋攻易定,幽州参军景城冯道以为未可,守光怒,系狱,或救之,得免。道亡奔晋,张承业荐于晋王,以为掌书记。丁亥,王处直告难于晋。
怀州刺史开封段明远妹为美人。戊子,帝至获嘉,明远馈献丰备,帝悦。
庚寅,保塞节度使高万兴奏遣都指挥使高万金将兵攻盐州,刺史高行存降。
壬辰,帝至洛阳,疾复作。
诗句释义及译文
甲寅夜,帝发相州,乙卯,至洹水。是夜,边吏言晋、赵兵南下,帝即时进军,丙辰,至魏县。或告云:“沙陀至矣!”士卒恟惧,多逃亡,严刑不能禁。即而复告云无寇,上下始定。戊午,贝州奏晋兵寇东武,寻引去。帝以夹寨、柏乡屡失利,故力疾北巡,思一雪其耻,意郁郁,多躁忿,功臣宿将往往以小过被诛,众心益惧。既而晋、赵兵竟不出。十一月,壬午,帝南还。燕主守光集将吏谋攻易定,幽州参军景城冯道以为未可,守光怒,系狱,或救之,得免。道亡奔晋,张承业荐于晋王,以为掌书记。丁亥,王处直告难于晋。
- 诗句解析与含义:
- 甲寅夜,帝发相州: “甲寅”为农历日期,指代一个特定的夜晚。皇帝从“相州”出发。
- 乙卯,至洹水: “乙卯”也是农历日期,表明时间到达洹水。
- 是夜,边吏言晋、赵兵南下: “是夜”指的是出发后的那个晚上,“边吏”是地方官员,“言”表示报告,“晋、赵兵南下”指的是晋国和赵国的军队向北进发。
- 帝即时进军: “即时”意味着立刻或者随即,“进军”表示皇帝决定率军前进。
- 丙辰,至魏县: “丙辰”同样是农历日期,表示到达魏县的时间。
- 或告云:“沙陀至矣!”士卒恟惧,多逃亡: “或告”可能是指有人报告,“云”在这里是说话的助词,“沙陀”指代某个势力或人物,“至矣”表示到来。士兵因为恐惧而逃跑,“恟惧”意为害怕和恐惧。
- 严刑不能禁: “严刑”指严厉的刑法,“不能”表否定,“禁”表示阻止或制止,说明即使施以重刑也未能制止士兵的逃跑。
- 即而复告云无寇,上下始定: 这里“即而”表示不久之后又传来消息说敌人没有来,“始定”意为局势开始稳定下来。
- 戊午,贝州奏晋兵寇东武,寻引去: “戊午”是农历日期,表明时间到了戊午日。“贝州”为地点名称。“奏”,上奏或报告的意思;“寇”意为侵犯或攻击;“东武”为地名。“寻引去”意味着不久后军队撤退了。
- 帝以夹寨、柏乡屡失利,故力疾北巡: “力疾北巡”表示皇帝因体力不支而勉强亲自前往北方巡察。“故”表示因此的原因;“屡失利”指多次遭受挫败;“故”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 思一雪其耻: “思”意为思考或打算,“一雪”表示彻底洗刷或报复。“其耻”指敌人的耻辱。
- 意郁郁,多躁忿: “意郁郁”意为心情郁闷不畅;“多躁忿”表示常常愤怒不满。
- 功臣宿将往往以小过被诛: “功臣”通常指有功之人,“宿将”指长时间征战的老将。“往往”表示多数时候;“以小过被诛”意为由于一些小错误而被处死或罢免。
- 众心益惧: “众心”指众人的想法或心理;“益”表示更加或更甚;“惧”指恐惧或忧虑。
- 既而晋、赵兵竟不出: “既而”表示随后不久;“竟”意为终于或到底;“不出”即没有出现。
- 十一月,壬午: “十一月”为具体年份;“壬午”是具体的农历日期。
- 帝南还: “帝”指皇帝;“南还”表示向南返回或回朝。
- 燕主守光集将吏谋攻易定: “燕主”是称呼某位君主;“守光”是他的名;“集将吏”指召集将领;“谋攻易定”表示策划攻打易定。
- 幽州参军景城冯道以为未可: “幽州”是地区名称;“参军”是官名;“景城冯道”指人名;“以为未可”意为认为这样做不合适。
- 守光怒,系狱,或救之,得免: “守光”是人名;“怒”指生气或发怒;“系狱”即关进监狱;“或救之”表示有人解救了他;“得免”即得以幸免。
- 道亡奔晋,张承业荐于晋王: “亡”指逃跑;“张承业”为人名;“荐”意为推荐或介绍;“晋王”指某人的封号或封号;“以为掌书记:”这里的“以为掌书记”意味着任命冯道为晋王的秘书。
- 丁亥,王处直告难于晋: “丁亥”是农历日期;“王处直”是人名;“告难于晋”意为向晋国报告有难。
赏析
本诗描绘了一位帝王面对外敌入侵时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措施。诗中反映了战争的压力以及君王在艰难时刻所展现的决策能力和心理状态。从诗中的反复提及“士卒恟惧,多逃亡”,可以看出敌军的逼近给守军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此外,君王对军事失利的反应—“意郁郁,多躁忿”—显示了他对失败的敏感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同时,文中提到多个功臣和老将因小过被诛杀,增加了朝廷内部的不安和动荡。这种情绪不仅影响了军队的士气,也间接加剧了政治上的不稳定。最后,君王不得不放弃追击并返回,反映出他对于形势的判断和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无奈。此诗通过详细的叙述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场景,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复杂性。通过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后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动态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