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留之,使牧马于野。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顷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曏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九 · 后梁纪四

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留之,使牧马于野。延徽有智略,颇知属文。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初时,延徽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顷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

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译文:

刘守光晚年陷入困境,派参军韩延徽向契丹求援。契丹主对韩延徽的不敬感到愤怒,将他留下,让他在野外放牧马匹。韩延徽,幽州人,很有智慧和谋略,很擅长写作文章。述律后对契丹主说:“韩延徽能够坚守节操而不屈服,他是当今之贤者,怎能侮辱他让他去放牧呢?应该尊重并重用他。”契丹主召见韩延徽与他交谈,非常高兴,就任用他为谋主,所有行动都会询问他的意见。韩延徽一开始教导契丹建立军队、设立府库,修建城墙、市场、住宅区,让汉族人都有住所和配偶,耕种荒地。因此,汉族人各安其业,逃亡的人越来越少。契丹威服了各国,韩延徽也有助力。不久之后,韩延徽逃跑投奔了晋阳。晋王打算让他担任幕府中的秘书官,但掌书记王缄非常讨厌他。韩延徽感到不安,请求回乡看望母亲,途中经过真定。他在一个乡亲家中停下来,被问起去哪里时,韩延徽说:“如今河北都被晋占领了,我该去契丹。”乡亲说:“你背叛后又回去,恐怕会被杀吧?”韩延徽说:“他们自从我来到这里,就像失去了双眼一样;现在我回去,他们的双眼又完好无损,怎么会伤害我呢!”韩延徽看望完母亲后,又回到契丹。

赏析:

韩延徽作为一位具有卓越政治智慧和文化素养的臣子,他的行动体现了忠诚、机智和策略性。在面对契丹的拒绝后,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巧妙地通过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和归家意愿,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韩延徽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智慧和勇气,还反映了那个时代民族融合和国家治理的复杂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