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百官至洛阳,永平节度使兼侍中马全曰:“国亡至此,生不如死!”不食而卒。以平章事王锴等为诸州府刺史、少尹、判官、司马,亦有复归蜀者。
辛丑,滑州都指挥使于可洪等纵火作乱,攻魏博戍兵三指挥,逐出之。
乙巳,敕:“朕二名,但不连称,皆无所避。”
戊申,加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兼侍中。
李继严至华州,闻洛中乱,复归凤翔;帝为之诛柴重厚。
高季兴表求夔、忠、万三州为属郡,诏许之。
安重诲恃恩骄横,殿直马延误冲前导,斩之于马前,御史大夫李琪以闻。秋,七月,重诲白帝下诏,称延陵突重臣,戒谕中外。
于可洪与魏博戍将互相奏云作乱,帝遣使按验得实,辛酉,斩可洪于都市,其首谋滑州左崇牙全营族诛,助乱者右崇牙两长剑建平将校百人亦族诛。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 · 后唐纪四
蜀百官至洛阳,永平节度使兼侍中马全曰:“国亡至此,生不如死!”不食而卒。以平章事王锴等为诸州府刺史、少尹、判官、司马,亦有复归蜀者。辛丑,滑州都指挥使于可洪等纵火作乱,攻魏博戍兵三指挥,逐出之。乙巳,敕:“朕二名,但不连称,皆无所避。”戊申,加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兼侍中。李继严至华州,闻洛中乱,复归凤翔;帝为之诛柴重厚。高季兴表求夔、忠、万三州为属郡,诏许之。安重诲恃恩骄横,殿直马延误冲前导,斩之于马前,御史大夫李琪以闻。秋,七月,重诲白帝下诏,称延陵突重臣,戒谕中外。于可洪与魏博戍将互相奏云作乱,帝遣使按验得实,辛酉,斩可洪于都市,其首谋滑州左崇牙全营族诛,助乱者右崇牙两长剑建平将校百人亦族诛。
注释:
- 资治通鉴:由北宋的司马光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中国从周朝到宋朝的历史。
- 蜀百官:指后唐时期的蜀地官员。
- 洛阳:唐朝的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 永平节度使兼侍中:官职名,负责军事及朝廷事务。
- 滑州都指挥使:官职名,负责管理滑州的军政事务。
- 魏博戍兵:指的是驻守在魏博地区的军队。
- 西川节度使:唐朝后期设置的一州刺史,管辖四川地区。
- 殿直:宋代的一种官职名称,指在皇帝面前侍候的官员。
- 延陵突重臣:意指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大臣。
- 滑州左崇牙:指的是滑州地区的高级官员或将领。
- 右崇牙:指的是滑州地区的中级官员或将领。
- 建平将校:指的是在滑州地区担任军事职务的官员。
- 杀可洪:指在叛乱事件中杀害了叛乱首领于可洪。
- 斩可洪:指在叛乱事件中将叛乱首领于可洪处决。
- 诛柴重厚:指在叛乱事件中将叛乱首领柴重厚处死。
- 李继岌:后唐明宗的第三个儿子,被封为晋王,后来成为后唐的第二位皇帝,即庄宗。
- 李琪:唐朝时期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官员。
- 秋,七月:指秋季的第七个月,具体日期根据农历计算。
赏析:
本诗通过记录后唐时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展示了唐朝末年的动荡不安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从蜀地官员的忠诚到叛乱的发生,再到朝廷对叛乱分子的严厉镇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揭示了皇权的强大以及对叛乱的迅速反应。这首诗不仅提供了历史事件的记载,还展现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