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硃胶绫轴钱。丧乱以来,贫者但受敕牒,多不取告身。十一月,甲戌,吏部侍郎刘岳上言:“告身有褒贬训戒之辞,岂可使其人初不之睹!”敕文班丞、郎、给、谏,武班大将军以上,宜赐告身。其后执政议,以为硃胶绫轴,厥费无多,朝廷受以官禄,何惜小费!乃奏:“凡除官者更不输钱,皆赐告身。”当是时,所除正员官之外,其馀试衔、帖号止以宠激军中将校而已,及长兴以后,所除浸多,乃至军中卒伍,使、州、镇、戍胥史,皆得银青阶及宪官,岁赐告身以万数矣。
闽王延翰蔑弃兄弟,袭位才逾月,出其弟延钧为泉州刺史。延翰多取民女以充后庭,采择不已。延钧上书极谏,延翰怒,由是有隙。父审知养子延禀为建州刺史,延翰与书使之采择,延禀复书不逊,亦有隙。十二月,延禀、延钧合兵袭福州。延禀顺流先至,福州指挥使陈陶帅众拒之,兵败,陶自杀。是夜,延禀帅壮士百馀人趣西门,梯城而入,执守门者,发库取兵仗。及寝门,延翰惊匿别室;辛卯旦,延禀执之,暴其罪恶,且称延翰与妻崔氏共弑先王,告谕吏民,斩于紫宸门外。是日,延钧至成南,延禀开门纳之,推延钧为威武留后。

译文:

旧时规定,吏部给官员的告身,要先行收取朱胶绫轴钱。由于战乱以来,贫者多只接受敕牒,很多人并未取告身。十一月甲戌日,吏部侍郎刘岳上言说:“告身有褒贬训戒之辞,岂可使其人初不之睹!”皇帝下令文班丞、郎、给、谏,武班大将军以上的官员,应赐告身。后来执政商议,认为朱胶绫轴费用不多,朝廷接受官禄,何惜小费!于是奏称:“凡除官者更不输钱,皆赐告身。”当时除正员官之外,其余试衔、帖号只用来宠激军中将校,长兴以后,所除渐多,甚至军中卒伍、使、州、镇、戍胥史,都能得银青阶及宪官,每年赐授以万数告身。

注释:

  1. 旧时规定:根据历史记载,唐朝时期对官员授予官职时,需要先向吏部支付朱胶绫轴钱。
  2. 丧乱以来:这里提到的“丧乱”指的是战乱,指自唐末战乱以来。
  3. 贫者但受敕牒:在乱世中,贫困的人只能接受敕牒(一种临时任命的文书),而不是正式的官职文书。
  4. 十一月甲戌曰:具体日期是“十一月甲戌”,这是史书中常用的纪年和纪日结合的方式。
  5. 吏部侍郎刘岳:即刘岳,他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6. 告身有褒贬训戒之辞:告身,是指古代官员的委任状;“有褒贬训戒之辞”指的是这些委任状上有表扬、批评、教诲和警告的文字。
  7. 何惜小费:表示朝廷对于这种小事并不吝啬。
  8. 文班丞、郎、给、谏,武班大将军以上:这是指文班中的丞、郎、给事中、谏议大夫等官员,以及武班中的大将军以上官员。
  9. 长兴以后:指唐僖宗即位后的一个时期。
  10. 试衔、帖号:指官员的临时任命或临时头衔。
  11. 威武留后:指福州地区的一个军事职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晚期的政治动荡和官场腐败现象。诗中提到了唐朝初期对官员授予官职时的规定,即必须先交纳朱胶绫轴钱。而随着战乱的持续,这一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在诗人眼中,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现状,也体现了个人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尤其是在政治斗争中的权力游戏。

从诗中可以看出,尽管朝廷接受了大量由低级官吏获得的职位,如“闽王延翰袭位才逾月”便夺取其兄之位,以及“延禀、延钧合兵袭福州”的描述,但朝廷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高级官员的任命,反而更加重视这些低级官员的任命。这表明,在政治混乱时期,一些低级别的官员因其特殊身份和能力,能够获得更高的官职和更大的权力。这种变化也反映了官场的腐败和权力的滥用。

诗中还提到了刘岳的上书请求和朝廷的决定,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官场上的纷争和权力斗争。刘岳的上书反映了他对官场现状的不满和担忧,而朝廷的决定则进一步巩固了这些低级官员的地位。这也揭示了官场中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和复杂性。

这首诗通过对唐朝晚期官场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权力斗争的残酷现实。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状况,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和警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