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阴收欲尽,斑驳意初晴。
渐喜山将出,只愁云更生。
鸟窥晡后屋,鸡唱午间城。
灰拆红炉火,微煎傍耳鸣。
【注】冬昼作:冬季傍晚时分写的诗。
霜阴收欲尽,斑驳意初晴。
渐喜山将出,只愁云更生。
鸟窥晡后屋,鸡唱午间城。
灰拆红炉火,微煎傍耳鸣。
注释:
霜阴收欲尽——霜已经快要消失殆尽了;
斑驳意初晴——斑驳的树影似乎刚刚露出晴朗的天色;
渐喜山将出——渐渐地感到山就要从云中露出;
只愁云更生——只是担心云又聚集起来遮蔽住山。
赏析:
此诗描写了作者在冬季傍晚时刻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和心情变化。首联“霜阴收欲尽,斑驳意初晴”,写诗人所见之景:霜气渐渐散去,阳光开始透过树梢。这里的“霜阴”指的是冬天早晨或傍晚时分,天空中的霜气;“斑驳”形容树木的枝干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霜,显得有些凌乱;“初晴”则表明天气转暖,阳光开始变得明媚。这两句表达了一种期待与喜悦之情,因为阳光的出现预示着寒冷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颔联“渐喜山将出,只愁云更生”,进一步展开描绘景象:随着夕阳西下,诗人逐渐感到山影将出现在云端之上,心中充满期待。然而,就在这时,他却发现云层又开始聚集起来,遮住了山峰。这里的“渐喜”与前句的“初晴”形成了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不安。这种矛盾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性和对未知未来的忧虑。尾联“鸟窥晡后屋,鸡唱午间城”则描绘了诗人在傍晚时分看到的情景:鸟儿在傍晚时分飞过村庄的上空,发出清脆的叫声;而鸡鸣声在中午时分响彻整个城市。这两句进一步丰富了诗中的景物描写,让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诗人所处环境的氛围。
最后一句“灰拆红炉火,微煎傍耳鸣”,则表现了诗人在夜晚时分感受到的一种宁静与舒适。这句诗通过描绘红炉火被拆除、炉烟缭绕的景象,以及耳边传来的轻微响声,传达了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让人感到舒适,也让人联想到家的温暖与安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与忧虑,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通过对诗句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