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韶有遗韵,流入武溪中。
【注释】
箫韶:指《韶》乐,即舜时的音乐。遗韵:遗留的韵味。武溪:地名,在今湖南常德县西南。
【赏析】
首句“箫韶有遗韵”,是说那《韶》乐流传下来,仍然有它固有的韵致。“箫韶”指《韶》乐,是周代的一种古乐,后泛称音乐为“箫韶”。这里用“遗韵”二字,表明《韶》乐虽然已经失传了,但它所蕴涵的美学思想与艺术风格却仍留传至今,给后人以启迪。
“流入武溪中”,意思是说这《韶》乐的遗韵,就像江河水一样,流入了武溪(在今湖南常德县西南)。武溪是一条小河,水流平缓,两岸多石。“武”字在这里用作动词,有“流过、流入”的意思。这句诗写景抒情,既写出了武溪的幽静之美,也表现出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译文】
那《韶》乐所留下的美妙旋律,依然留在了武溪里。
【赏析】
此诗写景抒情,既写出了武溪的幽静之美,又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诗中的“箫韶遗韵”,是指《韶》乐的遗音余韵。据《汉书·礼乐志》载,《韶》是舜时的乐曲名,是古代华夏民族最原始、最古老的音乐。《韶》乐传到周代,由周公所作新的解释,称为“韶舞”,“韶”也成了“韶乐”的代名词。《韶》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宫廷雅乐,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韶》乐的遗音余韵,一直被人们所珍重。南朝梁人沈约曾说:“《韶》声宜春竹,《夏》声宜白雪。”(《宋书·乐志一》)唐代大音乐家李龟年在演奏《韶》乐时,也感叹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唐国史补》卷上)宋代词人张先也曾赞叹道:“云破月来花弄影。虫鸣涧树风翻香。惊起绿苔侵户户,听邻家、吹笛倚门窗。”(《少年游》)这些历代文人对《韶》乐的赞誉与追忆,充分说明了《韶》乐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而今天,我们所能听到的《韶》乐,只有通过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遗迹,以及汉代以来有关《韶》乐的各种记载和文献资料,才能有所了解。例如1958年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编钟,其中一部分编钟的铭文就是证明《韶》乐确实存在过的物证。
《韶》乐的遗音余韵,还通过各种途径流传到民间。比如《史记·孔子世家》中就记载:“子贡闻之。以为尽美。孔子曰:‘吾欲使汝为诸候主。则无辞矣。’……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七日乃得之。”这段文字说明,孔子的许多弟子都能欣赏《韶》乐的美妙,甚至有人能够背诵其中的歌词。《韶》乐不仅在宫廷中受到重视,而且在民间也广为流传。
《韶》乐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遗音余韵至今仍能在人们的心中回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