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耕田夫,识字略可数。
谁令半窗灯,夺此一犁雨。
明经为青紫,无乃以书贾。
晚知事大谬,于学竟何补。
归来抱遗经,颇欲窥门户。
忍饥堪丹铅,环坐书作堵。
时或跻唐虞,身亲到邹鲁。
吾方忘吾贫,三径蓬藋拄。
独惭鹤山翁,健笔照衡宇。
赤手盘蛟蛇,今已泉下土。
连云甲第多,未必快此睹。
乃知痴书人,差胜守钱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诗歌内容、表达技巧以及作者情感等的综合考查,考生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7个字。从内容上看,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位读书人因家贫而无法专心读书,最后只能放弃学业,转而从事其他生计活动的经历。在形式上,全诗采用了绝句的形式,四句一联,押平韵,中间两联都是五言,首尾两句都是七言。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读书人的同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答案】
①“谁令”句:是谁让半窗灯下夺去了我耕耘的犁雨?②“明经”句:科举考试中举进士后,往往要担任官职,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③“晚知”句:后来才懂得读书求学并无多大用处。④“归来”句:回来时抱着残存的经典,很想看看书中的奥秘,却不知道怎样去窥探它。⑤“忍饥”句:忍受饥饿,可以研习丹砂铅粉(古代炼丹术士用来制取丹药的矿石),坐在书房里作学问也可以做很多事。⑥“时或”句:有时登临唐尧虞舜时代帝王治国的地方(如禹治水),亲身到过夏朝的首都(如成汤迁都于亳)。⑦“吾方”句:我现在正忘记贫困的处境,有三条小路可以通向茅屋。⑧“独惭”句:独自惭愧的是鹤山老翁,他的书法遒劲有力,笔锋直扫云汉之上的衡宇。⑨“赤手”句:他徒手搏击蛟蛇,如今已经化为泥土。⑩“连云”句:连云高楼大厦多得很,这不一定比得上鹤山的藏书楼。⑪“乃知”句:因此我知道了那些痴迷于读书的人(指自己)比起那些守财奴(指那些不务正业、只知聚积钱财的人)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