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从东峰来,岂但千里共。
四天本无壁,谁不得受用。
而彼山中人,塞向以自拥。
径烦子陈子,普请作清供。

注释:

题陈叔茂二亭 弄月

月从东峰来,岂但千里共。

四天本无壁,谁不得受用。

而彼山中人,塞向以自拥。

径烦子陈子,普请作清供。

翻译:

月从东峰来,岂只千里共。

四天本无壁,谁不得受用。

而彼山中人,塞向以自拥。

径烦子陈子,普请作清供。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月从东峰来,岂但千里共”,起首两句为倒装句式(即前一句的谓语后置),描写了一轮明月从东方的山峰升起,照亮了千里的大地的景象。诗人在描绘这一景象时,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它人类的情感和行为方式,使之仿佛具有了生命般的活力,能够跨越千山万水,与世间的一切共同分享它的光辉与美丽。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月色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

第二部分,“四天本无壁,谁不得受用”。接下来,诗人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展开了对月色的赞美。他设想如果天空中的四天(即四个季节)本来没有墙壁,那么人们又怎么会无法享受月光呢?这句话运用了假设的句式,通过对比四季变化和人们对月光的不同感受,突出了月光的美好和人们对它的需求。这种表达方式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哲理意味,让人在品味之余,不禁会对自然之美产生更深的思考。

第三部分,“而彼山中人,塞向以自拥”。最后,诗人通过对山中人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即使是那些生活在深山之中的人,也不应该阻挡月光进入他们的视野,而是应该珍惜并利用它,让它为自己带来光明和温暖。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山中人行为的质疑,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美应得到尊重和利用的观点。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它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也是一篇充满智慧的文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