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持天子节,兹喜去龙庭。
大漠夜犹白,寒山春不青。
峰多常蔽日,地绝欲回星。
同类惟所适,鸣镳毋暂停。

【注释】

发会同馆:动身前往会稽。会稽,古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市,是东晋和南朝宋的都城。同,去。会同馆,官署名,指朝廷所在地。

天子节:指皇帝颁发的符节。天子节,即皇帝的符节。

兹喜:这很令人高兴。龙庭:指皇帝所居之处,这里指皇帝住的地方。

大漠:茫茫沙漠。犹白:犹然,仍然。犹白,犹然如白昼一般明亮。

寒山:寒冷的山,指荒凉、贫瘠的山。不青:不青翠,没有生机。

峰多常蔽日:山峰众多,常常遮蔽阳光。

地绝欲回星:土地荒芜,连星星也不愿回来(指星光被挡住)。绝,断绝;回,返回。

同类惟所适:同类人只随自己的意愿行事。惟,只,仅。所适,随心所欲。

鸣镳毋暂停:马鞭一挥,不要停下。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诗人以“发会同馆”为诗题,表达了他对赴任会稽的喜悦。全诗写景生动,富有情趣,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味深长,含蓄隽永。

首句“一持天子节”,写皇帝颁发的符节,说明作者即将赴任会稽,这是本诗的主旨所在。

二、三两句写离别京城的情景,“兹喜去龙庭”,“兹喜”,表示欣喜之情。“龙庭”,即皇帝住的宫殿,借指京城。“此去”,指到会稽去。“龙庭”与“龙庭”相对,用“去龙庭”与“兹喜去龙庭”呼应,使诗意更加丰富而完整。

四、五两句写沙漠的辽阔与荒凉、贫瘠,以及夜晚的黑暗,表现了旅途的艰苦。“大漠”是浩瀚的沙漠,“夜犹白”是说沙漠在黑夜里仍然像白天一样明亮,突出沙漠的辽阔和干旱。“寒山春不青”,意思是说寒山在春天也是一片枯黄色或灰色。“寒山”,指荒凉贫瘠的山。“春不青”,春天也不青绿,表明天气异常干燥,草木不茂,表现出旅途的艰险和困难。“峰多”与“寒山”相照应,说明山多;“常蔽”与“春不青”相照应,说明风多。“峰多”、“常蔽”、“地绝”都是对沙漠环境的描写,既突出了沙漠的自然环境恶劣,又烘托出作者的艰难跋涉,表达了诗人不畏艰辛、坚韧不拔的品格。

六、七两句描绘了沙漠中奇特的景象。这里的“峰”、“地”均指沙漠中的地形地貌。“峰多”与上文的“峰多”重复,强调了峰峦众多;“常蔽日”与上文的“常蔽日”意思相近,突出了沙漠中峰峦密集,遮住了太阳,使人难以辨认方向;“地绝”与上文的“地绝”意思相近,突出了沙漠中土地荒芜,没有生机,甚至让星星也不愿意再来。这两句是对沙漠环境的具体描写,同时也反映了沙漠气候的酷热和干旱的特点。

八、九两句描写了沙漠中人们的活动。“鸣镳”“毋暂停”都是对行者的描述。“鸣镳”是说车马行驶时发出的鸣叫声;“毋暂停”则是告诫行者要抓紧时间赶路。这两句既描绘了沙漠中人们艰苦奔波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作者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和关切。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责任感。

十、十一两句描写了沙漠中人们的生活状况。“同类”,泛指同行的人;“惟所适”,意思是随心所欲,不受拘束。这两句既表达了作者对同行者生活状况的了解,也反映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和关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责任感。

十二至十四句进一步描绘了沙漠中人们的生活状况。“鸣镳”“毋暂停”等词再次出现,强调了作者对同行者生活状况的关注和担忧。这些诗句既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和关怀,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责任感。同时,还体现了作者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风貌。

十五、十六、十七句描绘了诗人对家乡的感情。“发会同馆”是本诗的主题所在,表达了诗人即将赴任会稽的喜悦之情;“发会同馆”与前面的叙述相呼应,突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这两句既是对本诗主题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对诗人情感的表达和抒发。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赴任会稽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责任感,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和关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