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
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
镐京春酒沾周燕,汾水秋风陋汉材。
一曲升平人共乐,君王又进紫霞杯。
【注释】
云消华月满仙台:天渐渐暗下来,月亮也慢慢隐没了。
万烛当楼宝扇开:在华丽的灯彩中,像打开宝扇一样点亮了万盏灯。
双凤云中扶辇下:两只凤凰飞到了云层之上,然后从上面缓缓降落下来。
六鳌海上驾山来:六只巨鳌正在驾着一座大山向海上驶去。
镐京春酒沾周燕:镐京城的春天美酒被周朝的燕子喝了一些。
汾水秋风陋汉材:汾水边的秋风吹拂着那些被轻视为“汉材”的人。
一曲升平人共乐:这美好的一天,人们共同享受这份喜悦。
君王又进紫霞杯:君王又端起了那杯酒。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虞集的作品。诗中描绘了元宵节观灯的情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繁华的景象和人们的欢乐之情。
首句“云消华月满仙台”,以天空中的云彩散去,明月高悬,映照在仙台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这里的“仙台”可以理解为天上的宫殿或仙境,象征着美好和超凡脱俗的境界。
“万烛当楼宝扇开”,描述万盏灯火照耀着高楼大厦,犹如打开宝扇般璀璨夺目。这句诗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元宵节夜晚的美丽和热闹非凡。
第三、四句“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则通过神话传说中凤和鳌的形象,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双凤从云中扶辇而下,象征着皇家威仪;六鳌驾着山驶向海中,寓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这些画面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人们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接下来的两句“镐京春酒沾周燕,汾水秋风陋汉材”,则是对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镐京即今北京一带,周朝时期已有酿酒之风;而汾水则是古代著名的文化之河,曾孕育出许多才子佳人。这里将这两处与元宵节联系起来,既表达了人们对历史的敬仰之情,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一句“一曲升平人共乐,君王又进紫霞杯”作为全诗的收尾,再次强调了元宵节的喜庆气氛和人们的欢愉之情。君王再次端起紫霞杯,寓意着国家太平盛世的到来,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元宵节夜晚景象的描绘以及历史文化元素的引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祝福和期望,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