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草苔昏,尚有当年墨法存。
祇恐终随峄碑尽,西风吹烧满秋原。

【注释】

中茅峰:位于江西铅山境内,因山形酷似茅草而得名。

石上:指峰顶岩石上的篆字。

徐锴(1467~1532):明诗人,书法家。字孟孺,号东湖老人,江苏吴县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国子司业。有《东湖集》。

篆字:指刻在石头上的篆体文字,这里指徐锴所书“中茅峰”三字。

百年风雨草苔昏:经过一百多年来的风吹雨打,青苔已长满了岩石和草木。

墨法:指书法中的墨色运用方法,即用墨浓淡变化表现各种笔势。

终随峄(yī移)碑尽:意谓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殆尽。

西风:指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名臣张融。他为萧衍起草了一首《断酒赋》,其中有句:“秋风起兮木叶下,我心悲兮思古人。”后来萧衍读到此赋,大为感动,于是命人把这首《断酒赋》刻在一块石头上,立于庭内。后来这块石头被人偷走,从此人们就称之为“石上遗篇”。

烧:燃烧,引申指被毁。

秋原:指秋天的原野。

赏析:

首句写石上之景。“中茅峰”是一处古迹,也是徐锴题名之处,故称“中茅峰石”。岩石经风雨剥蚀,青苔满布,草木葱茏,一片荒凉景象。“百年风雨草苔昏”,点出了这一荒僻之地的沧桑变化,同时也烘托出徐锴篆字的凝重与深沉。

二句紧承首句而来,由景及人。“墨法存”既是指徐锴所书的篆字依然存在,也暗含其书法艺术得以流传之意;“尚有当年”则表示尽管时过境迁,但徐锴的篆字仍能让人想起当年的情景,令人怀念不已。这种对比手法,既体现了诗人对徐锴书法技艺的赞美之情,又寄托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追忆之意。

后两句宕开一笔,写徐锴篆字可能被毁的命运。“终随峄碑尽”一句,既表达了徐锴篆字可能被毁、无法永垂不朽的遗憾之情,又暗寓着徐锴的篆字如同古代的“石上遗篇”一样,虽然被毁但仍能成为后世学习的宝贵资料。这里的“终”字,不仅指徐锴的篆字最终被毁,还含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意味,使得整句话更显深沉。而“西风吹烧满秋原”一句,则是将徐锴篆字的命运比作西风中的火种,随着秋风的吹拂而逐渐熄灭,最终化为乌有。这不仅形象地描绘出徐锴篆字的命运多舛,更通过“烧”这一动词,传达出一种悲凉、无奈的情感色彩。

这首诗通过对中茅峰石上徐锴篆字题名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历史沧桑、文化传承的画卷。首句写景,次句抒情,末句宕开笔锋写徐锴篆字的命运。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徐锴书法技艺的赞美之情,又有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之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