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郎读书本勃窣,羞作儒生酸到骨。
偶逢四海未解兵,气如秋鹰眼如鹘。
布衣杖策丞相前,官军尽扫长蛇窟。
燋头烂额已论功,况子当年陈调曲。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下面是对每一行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赠康元章
康郎读书本勃窣,羞作儒生酸到骨。
康郎(康叔):指康叔,这里指的是康叔这个人,即康泰。勃窣(bósū):形容人身材瘦小的样子。羞作儒生:不愿做书生。酸到骨:形容极度的羞愧。
偶逢四海未解兵,气如秋鹰眼如鹘。
偶逢:偶然遇到。四海:这里指的是天下,代指四方。未解兵:没有解决战争。气如秋鹰:形容人气势如猛禽般锐利。眼如鹘(hú):鹘是一种猛禽,这里比喻人的眼神犀利如鹘。
布衣杖策丞相前,官军尽扫长蛇窟。
布衣:指平民百姓,不穿官服。杖策:拿着手杖,表示行走或出行。丞相:古代中国的最高官职之一,相当于现代的总理。官军:指官方军队。长蛇窟:长蛇的洞穴,比喻险恶的地方。
燋头烂额已论功,况子当年陈调曲。
燋头烂额:形容战乱中的人们头发烧焦,皮肤溃烂。论功:根据功绩评定。况子当年:你当年的时候。陈调曲:指创作乐曲或诗歌。
注释与赏析:
- 康叔(康泰),这里指的是康叔本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被贬谪到边远地区。
- “康郎读书本勃窣”,这里的“本”字可能是错别字,应为“本”,意为本来、原来。这句话表达了康叔原本学识渊博,但现在却因政治原因不得不放弃学问,变得自卑和羞愧。
- “羞作儒生酸到骨”,这里的“酸到骨”形容的是极度的羞耻和尴尬,可能是因为康叔在政治风波中受到了牵连或者误解。
- “偶逢四海未解兵”,这里的“四海未解兵”指的是天下还未平定,战争还未结束。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无奈和忧虑。
- “气如秋鹰眼如鹘”,这里的“气如秋鹰”和“眼如鹘”都是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人的气质和神态,秋鹰和鹘都是猛禽,这里分别形容人的神态凶猛和眼神锐利。
- “布衣杖策丞相前”,这里的“布衣”指的是平民百姓,“杖策”指的是拿着手杖,表示出行或行走。这句话表达了康叔虽然地位卑微,但却能走到皇帝的面前,显示了他的勇气和智慧。
- “官军尽扫长蛇窟”,这里的“长蛇窟”指的是险恶的地方,“官军尽扫”表示官方军队已经将这些地方彻底清除。这句话表达了康叔为国家付出的努力和成就。
- “燋头烂额已论功”,这里的“燋头烂额”是指战乱中的人们头发烧焦,皮肤溃烂,这是战争带来的苦难。而“论功”则是指根据功绩评定功劳,这里可能是指康叔因为战乱做出了贡献而被评定为有功之人。
- “况子当年陈调曲”,这里的“陈调曲”指的是创作乐曲或诗歌,而“况子当年”则是说康叔在那个时候曾经有过这样的才华和作品。这句话表达了康叔对于自己过去的才能的回忆和感慨。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康叔从被迫隐退到被重新启用的过程,展现了他的勇气、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诗中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