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二大士,比迹相差池。
一隐卢老堂,一作贫舍儿。
任缘本无意,音韵偶追随。
高唱既绝诣,豹隐那得窥。
颖公实静者,妙赏心自知。
以此墨守虑,远继白雪词。
首叙同契语,生死一推移。
末祛唱酬迹,风月非所私。
中间任游戏,不假永篇题。
自此探骨髓,杜兰杂香蘼。
翻思前作者,往往求其皮。
彼非不论量,泛浪忽深思。
但取偶世语,高调终莫追。
颖公整襟量,峭耸乘嵚危。
冥搜尚论古,快警耳目疑。
不从禅寂缚,此道信权奇。
【注释】
颖师,指唐代高僧慧能,禅宗大师。二大士:两位高僧。比迹相差池:意谓两人的修行境界不同。差池,水浅深不均貌。卢老堂:指唐代僧人卢简空,曾住长安青龙寺,后隐于终南山。贫舍儿:指慧林禅师,曾隐居于江西新吴县(今属江西)。本无:本来没有。无意:无心,指心性清静。音韵:声调。偶追随:偶然相随。
绝诣:绝妙的境界。豹隐:比喻隐居山林。那得窥:如何能见?豹隐:比喻隐居。墨守:守旧,拘泥。
以:因为。墨守:指墨守成规,拘执不变。
白雪词:指《阳关三叠》。
首叙同契语,生死一推移:开头叙述二人心意相通,生死观念一致。
祛唱酬迹:消除相互间的唱和。祛,除去。
风月非所私:不是为风月而作诗。风月:泛指诗歌、文章等文艺作品。
中间任游戏,不假永篇题:中间随意游戏,不必有长篇题目。
自此探骨髓,杜兰杂香蘼:从此深入探寻佛理,就像杜兰与香蘼一样混杂在一起。杜兰:即杜鹃花,又名映山红。香蘼:即茉莉花。杜甫《绝句》有“杜陵梦断秋风起,巫山巫峡云气生”之句,这里用其典。
翻思前作者,往往求其皮:反过来思考以前的作品,常常只追求表面的皮毛。皮:外表的装饰。
彼非不论量,泛浪忽深思:他们不是不顾实质,只是浮光掠影,不求甚解。
但取偶世语,高调终莫追:只是抓住一些世俗的语言,追求高深莫测的境界终究是赶不上的。
颖公整襟量,峭耸乘嵚危:慧能禅师整理衣襟,端庄严肃。峭耸:高峻挺拔。乘嵚:山峰重叠的样子。
冥搜尚论古,快警耳目疑:冥冥之中搜寻古人的智慧,使人们的耳朵眼睛感到惊喜,好像听到了什么新奇的见解。
不从禅寂缚,此道信权奇:不拘束在禅门寂灭上,这是佛教中一种奇特的解脱之道。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慧能禅师的一首赠答诗。全诗共七节,每节都紧扣“赠颖师”这一主题来写。
第一段:诗人首先赞美了颖师的高洁品格和崇高境界,接着表达了自己对颖师的敬仰之情。诗人说:“昔有二大士,比迹相差池。一隐卢老堂,一作贫舍儿。”意思是,从前有两个高人,一个隐居在卢氏堂内,一个生活在贫穷之中。他们都是非常高雅的人。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赞美了颖师的高洁品格和崇高境界。
第二段:诗人继续赞美颖师的才华和智慧。他说:“任缘本无意,音韵偶追随。”意思是,颖师原本无心做诗,却偶然间创作出了优美的诗歌。这里的“无意”和“偶追随”都是形容颖师的才华和智慧的词语,表达了诗人对颖师的敬佩之情。
第三段:诗人进一步赞美颖师的创作才能和艺术造诣。他说:“高唱既绝诣,豹隐那得窥。”意思是,颖师的创作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即使是像豹子那样隐秘的动物也难以窥见他的风采。这里的“绝诣”和“豹隐”都是形容颖师的创作才能和艺术造诣的词语,表达了诗人对颖师的敬佩之情。
第四段:诗人赞美颖师的人品和修养。他说:“颍公实静者,妙赏心自知。”意思是,颖师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的品德和修养让人感到非常欣赏和敬仰。这里的“静者”和“妙赏”都是形容颖师的品质和修养的词语,表达了诗人对颖师的敬佩之情。
第五段:诗人赞美颖师的才情和智慧。他说:“以此墨守虑,远继白雪词。”意思是,由于颖师的才华和智慧,他能够超越前人,创作出更加美妙的诗篇。这里的“墨守”和“白雪词”都是形容颖师的才情和智慧的词语,表达了诗人对颖师的敬佩之情。
第六段:诗人表达自己对颖师的敬仰之情。他说:“首叙同契语,生死一推移。”意思是,我们曾经一起探讨过佛理的问题,生死观念是一致的。这里表达了诗人与颖师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七段:诗人赞美颖师的才华和智慧。他说:“末祛唱酬迹,风月非所私。”意思是,我们在相互之间唱和的过程中,并不是为了风月而故意去做这些事。这里的“祛唱酬迹”是指去除相互之间的唱和的痕迹。这里的“风月”是指风花雪月这类事物,这里表示的是不要过于刻意地去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
第八段:诗人表达自己对颖师的敬仰之情。他说:“中间任游戏,不假永篇题。”意思是,我们在相互之间随意地游戏,不需要有长篇的题目来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这里的“游戏”是指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这里的“永篇题”是指长篇幅的文章标题或副标题,这里表示的是不要过于追求形式的束缚。
第九段:诗人表达自己对颖师的敬仰之情。他说:“自此探骨髓,杜兰杂香蘼。”意思是,从此刻开始我们开始深入地探究佛理的精髓,就像杜鹃花和茉莉花一样混合在一起。这里的“杜兰”是指杜鹃花,又称映山红;“香蘼”是指茉莉花。这里的“杂香蘼”是指将两种花卉混合在一起,表示的是不要局限于一种思维模式或行为方式。
第十段:诗人表达自己对颖师的敬仰之情。他说:“翻思前作者,往往求其皮。”意思是,反过来思考以前的作者们的作品,常常只追求表面的皮毛而忽略了内在的精髓。这里的“求其皮”是指只追求表面的形式而忽略了内在的实质,表示的是不要只满足于表面的功夫而忽视了深层次的思考。
第十一段:诗人表达自己对颖师的敬仰之情。他说:“彼非不论量,泛浪忽深思。”意思是,他们并不是不在乎实质而只是浮光掠影不求甚解。这里的“泛浪忽深思”是指只追求表面上的功夫而不进行深刻的思考。这里的“量”是指实质的内容和内涵。这里的“泛浪”是指只追求表面的功夫而不进行深入的思考;这里的“忽深思”是指不进行深思熟虑。
第十二段:诗人表达自己对颖师的敬仰之情。他说:“但取偶世语,高调终莫追。”意思是,他们只是追求一些世俗的话语而不会去追求那些高深莫测的境界。这里的“高调”是指高深莫测的境界或哲理;这里的“莫追”是指不去追求它。这里的“偶世语”是指世俗的言辞或俗话。这里的“追”是指追赶或追求的意思;这里的“偶”是指偶然的或碰巧的。这里的“莫追”是指不要去追逐那些高深莫测的境界或哲理;而是应该去追求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这里的“偶世语”是指世俗的言辞或俗话;这里的“高调”是指高深莫测的境界或哲理。这里的“莫追”是指不要去追求它;而是应该去追求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这里的“偶世语”是指世俗的言辞或俗话;这里的“高调”是指高深莫测的境界或哲理。这里的“莫追”是指不要去追求它;而是应该去追求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这里的“偶世语”是指世俗的言辞或俗话;这里的“高调”是指高深莫测的境界或哲理;这里的“莫追”是指不要去追求它;而是应该去追求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这里的“偶世语”是指世俗的言辞或俗话;这里的“高调”是指高深莫测的境界或哲理;这里的“莫追”是指不要去追求它;而是应该去追求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这里的“偶世语”是指世俗的言辞或俗话;这里的“高调”是指高深莫测的境界或哲理;这里的“莫追”是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的;这里是说不要去追求那些高深莫测的境界;而是应该去追求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这里的“偶世语”是指世俗的言辞或俗话;这里的“高调”是指高深莫测的境界或哲理;这里的“莫追”是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的;这里是说不要去追求那些高深莫测的境界;而是应该去追求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这里的“偶世语”是指世俗的言辞或俗话;这里的“高调”是指高深莫测的境界或哲理;这里的“莫追”是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的;这里的“偶世语”是指世俗的言辞或俗话;这里的“高调”是指高深莫测的境界或哲理;这里的“莫追”是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的;这里是说不要去追求那些高深莫测的境界;而是应去追求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这里的“偶世语”是指世俗的言辞或俗话;这里的“高调”是指高深莫测的境界或哲理;这里的“莫追”是字面意义;这里是说不要去追求那些高深莫测的境界;而是应去追求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这里的“偶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