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跸留吴会,神州久陆沉。
君王经远志,臣子复雠心。
慷慨披丹悃,褒嘉拜玉音。
骑箕何太速,有识共沾襟。
【注释】
行:出行,指皇帝巡游。吴会:指吴国和会稽一带地区。陆沉:陆地被水淹没。经远志:指有治国的远大志向。臣子复雠心:指有为国报仇的决心。褒嘉:称赞。披丹悃:披上赤诚之心。褒嘉:称赞。骑箕:乘着箕星,古代认为箕能辨别善恶。何太速:为何如此急遽?
赏析:
《方漕躬明挽诗三首》是唐代诗人王缙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此组诗共三首,都是作者为友人方漕而作的挽歌。方漕,即方干,字子凌(761年-824年),唐朝诗人。原籍敦煌(今甘肃敦煌),后迁居慈州(今浙江海宁市)。方干早年曾寓居长安,学诗杜甫。大中四年,以书判拔萃登第。九年,进士及第。十年,-任国子四门博士。十一年春,游荆南,与李白、卢携相会。次年春,北游魏都,与韩愈、孟郊相别。十五年冬,放游越国,寻觅旧地。十六年秋,入江东,再游越国和扬州。十八年秋,游江西,泊舟鄱阳湖,闻颜真卿罢黜张九龄,作《祭张谏议文》。二十年春,再度游越国,漂泊吴、越、楚三地。同年夏,授中信州刺史。方干少时笃志于学,所谓“立身行己,未始不操切于一艺”。他少年时刻苦读书,并好学剑术,把诗名看得很高,自视甚高。他曾说:“吾善琴,能抚琴,能诗;诗多近宫体;人称‘软红尘’。”但因“性孤傲”,不愿“随波逐流”,结果屡试不中。方干在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不久辞官归乡。后来,他做过一些小官,如秘书正字、虞部员外郎等,均不满任。大中七年(853年),方干弃官隐居庐山。其后数年,方干往来于洪州、南昌、建昌、东归、长沙等地,奔走于各地幕府之间,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咸通三年(862年)夏,方干病逝于湖南衡阳县(今湖南衡阳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