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野殊寂寥,孤芳太清绝。
暗香疑有无,似亦畏攀折。

注释:

  1. 迥野殊寂寥:远离尘世,显得非常寂静。
  2. 孤芳太清绝:独自开放,芬芳独特,但过于清高。
  3. 暗香疑有无:淡淡的香味让人难以察觉,似乎有,似乎没有。
  4. 畏攀折:因为害怕被攀折,所以不敢靠近。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梅”为中心,借梅来表达诗人对高尚品格的向往。全诗通过描绘野梅的生长环境、外貌特征和气质,以及人们与它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野梅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
    首句“迥野殊寂寥”,点出野梅生长在空旷的原野上,远离繁华之地,因此显得格外寂静。这里的“迥野”意味着原野辽阔无垠,给人一种空旷辽远的感觉。而“殊寂寥”则强调了这种寂静的程度,使得原野显得更加荒凉、空旷。
    次句“孤芳太清绝”,进一步描绘了野梅的美丽。这里的“孤芳”指的是野梅花开时独自绽放,没有其他花陪伴,显得特别突出。而“太清绝”则形容其清新脱俗的气质,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这里的“太清绝”不仅赞美了野梅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纯洁无暇的品质的欣赏。
    第三句“暗香疑有无”,则是从嗅觉角度来描写野梅的特点。这里的“暗香”指的是野梅散发出来的香气很淡,几乎无法察觉,但又似乎存在。这种香气既不是浓烈到刺鼻,也不是微弱到几乎无法感知,而是恰到好处地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难以捉摸。而“疑有无”则暗示这种香气的存在让人感到疑惑,既怀疑它的真实存在,又觉得它确实存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反映了诗人对野梅的喜爱之情。
    尾句“似亦畏攀折”,则是对野梅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描绘。这里的“畏攀折”指的是人们害怕去触碰或破坏野梅,担心自己会伤害到它。这种担忧之情,既是因为野梅的美丽和独特,也可能是因为人们对它的敬仰和珍惜。这种敬畏之心,使得人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自然之美。
    这首诗通过对野梅的生长环境、外貌特征和气质以及人们与它的关系的描述,展现了野梅的高雅、纯净和坚韧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