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丈花开玉井峰,藤萝亦附灌木丛。
可怜浮食不根著,南北羁旅如燕鸿。
倦飞欲返返未得,梦魂时绕三径松。
故人相见发孤笑,执热一濯清穆风。
小倾家酿歌骊驹,有怀未吐行匆匆。
山寒不开北枝梅,地远谁树南荆枫。
欲谈此意无为领,拨灰消尽麒麟红。
未免随俗且折腰,薄以今古浇其胸。
六经之泽溉万世,譬如畦稻宵露蒙。
陈言有味可涵泳,环堵差胜朝市中。
退之一赋吾未许,二禽雅意岂愿笼。
乘轩执圭何有哉,日光熠熠尘飞空。
由来贤达多下位,高原不解生芙蓉。
龙鱼仙伯妙此理,垂云小憩来儒宫。
洞庭湘山入诗句,借与光彩胜霞虹。
百闻不及一见面,独对霜月搔飞蓬。
清光何事亦多阙,试为问之修月翁。

用元韵答汪广文

十丈花开玉井峰,藤萝亦附灌木丛。
可怜浮食不根著,南北羁旅如燕鸿。
倦飞欲返返未得,梦魂时绕三径松。
故人相见发孤笑,执热一濯清穆风。
小倾家酿歌骊驹,有怀未吐行匆匆。
山寒不开北枝梅,地远谁树南荆枫。
欲谈此意无为领,拨灰消尽麒麟红。
未免随俗且折腰,薄以今古浇其胸。
六经之泽溉万世,譬如畦稻宵露蒙。
陈言有味可涵泳,环堵差胜朝市中。
退之一赋吾未许,二禽雅意岂愿笼。
乘轩执圭何有哉,日光熠熠尘飞空。
由来贤达多下位,高原不解生芙蓉。
龙鱼仙伯妙此理,垂云小憩来儒宫。
洞庭湘山入诗句,借与光彩胜霞虹。
百闻不及一见面,独对霜月搔飞蓬。
清光何事亦多阙,试为问之修月翁。

注释:

  1. 十丈花开玉井峰:形容山峰高耸,花朵盛开,如同十丈高的玉峰一般美丽。
  2. 藤萝亦附灌木丛:藤萝依附在灌木丛中生长,形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3. 可怜浮食不根著:形容那些漂泊不定、没有依靠的人,就像是浮萍一样,没有固定的生活。
  4. 南北羁旅如燕鸿:形容自己身处异地,如同燕子般四处漂泊,无法安定下来。
  5. 倦飞欲返返未得:表达了自己想要返回家乡的渴望,但又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6. 梦魂时绕三径松:梦中常常围绕着三棵松树,象征着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7. 故人相见发孤笑:见到老朋友时,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表达出内心的愉悦和亲近感。
  8. 执热一濯清穆风:洗手可以让人感受到清风徐来,比喻自己的心境变得宁静而清新。
  9. 小倾家酿歌骊驹:倾家酿酒,歌声悠扬,庆祝即将到来的离别。
  10. 有怀未吐行匆匆:心中有着未言明的忧虑,行动匆忙,难以倾诉。
  11. 山寒不开北枝梅:山中的梅花在寒冷的冬日里依然绽放,象征着坚强和不屈的精神。
  12. 地远谁树南荆枫:远方的南荆地区很少有人种植枫树,象征着荒凉和孤独。
  13. 欲谈此意无为领:想要谈论这些想法却不知道如何开始。
  14. 拨灰消尽麒麟红:用火焚烧灰烬,使麒麟的颜色消失,象征消除内心的烦恼和杂念。
  15. 未免随俗且折腰:为了避免违背习俗而弯曲腰身,体现了谦逊和妥协的态度。
  16. 薄以今古浇其胸:用古代的智慧和经验来滋养自己的心灵,表明追求知识和智慧的决心。
  17. 六经之泽溉万世,譬如畦稻宵露蒙:六经的教诲像灌溉田地的水一样,能够滋润万物生长;就像夜晚的露水一样,能够给大地带来生机。
  18. 陈言有味可涵泳:陈言(旧话、陈腐之言)虽然平淡无味,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领悟。
  19. 环堵差胜朝市中:周围的环境虽然简陋,但却胜过繁华的市集,表现出一种简朴而自足的生活态度。
  20. 退之一赋吾未许:对于某人的辞赋,自己并不认同,表示拒绝或不同意。
  21. 二禽雅意岂愿笼:不愿意成为某种束缚或限制的象征,强调自由和独立的重要性。
  22. 乘轩执圭何有哉:乘坐高车、手持玉圭有什么了不起的呢?比喻平凡的生活也是一种享受。
  23. 日光熠熠尘飞空:阳光照耀下的尘埃飞舞在空中,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24. 由来贤达多下位:自古以来,贤达之士往往处于低位,暗示了他们的价值和贡献被低估或忽视。
  25. 高原不解生芙蓉:高原上不可能长出荷花,意味着某些事情或现象是难以实现或改变的。
  26. 龙鱼仙伯妙此理:龙鱼(传说中能变化为龙的动物)和仙人(超凡脱俗的人物)都擅长于此道理,表示某事物或道理非常精妙和高深难测。
  27. 垂云小憩来儒宫:在云中停留片刻来到儒宫(古代学者居住的地方),暗示了某种隐逸或归隐的愿望。
  28. 洞庭湘山入诗句,借与光彩胜霞虹:洞庭湖和湘山的美景被诗人融入诗篇,使得诗歌的光彩胜过了彩虹。
  29. 百闻不及一见,独对霜月搔飞蓬:听到许多关于某事物的描述,却不如亲自看到它来得真切;独自面对冷月之下的飞蓬草,感叹人生的无奈和孤独。
  30. 清光何事亦多阙,试为问之修月翁:清澈的月光为何如此稀少,或许应该向月亮提问。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含蓄,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性。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自然等多重主题的思考和感悟。同时,诗人也运用了一些典故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他的才华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