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尘暗城郭,一见吴山增眼明。
文人笔力转嵩华,坐抚吴山毫发轻。
向来妩媚玉局老,对公谈罢犹纵横。
参差万象罗双目,奔走文场供约束。
东家粱肉西丝竹,却与青山作僮仆。

【解析】

此诗首联写登城所见,二、三、四联写登城所感。“东风吹尘暗城郭”,是说春天到来时,东风送来了暖意,吹散了笼罩在大地上的尘埃,使城中城外都焕然一新。“一见吴山增眼明”,这是说站在城楼上放眼远眺,只见眼前有座美丽的吴山,顿时觉得眼睛更加明亮了。这两句从大处落笔,写出诗人初到建康时的感受。颔联写诗人的文思敏捷和才华过人。作者以“文人”自居,说自己笔力强大,足以转嵩华之华采,抚吴山之毫发。这里用夸张手法表现了自己的文才。尾联写自己的得意之作,也写自己的为人。作者认为,他的文才足以纵横天下,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谦逊好学,甘当吴山的仆役,为吴地作贡献。颈联写自己对建康的深厚感情。“玉局老”,指谢安(字安国)。谢安年轻时就很有才气,年轻时曾隐居在会稽东山,后人称其隐居之地为“东山”。这里用典是为了赞美谢安的才能和气度。“却与青山作僮仆”,这句说自己的文才虽然高超,但还比不上青山,只能做青山的仆人。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最后两联写自己游历名胜古迹的感受。尾联写游览名胜古迹的感受。“东家梁肉西丝竹”,意思是说游览名胜古迹,享受美食佳肴;听音乐、赏歌舞、观戏剧等娱乐活动应有尽有。这两句写自己在游历名胜古迹时的生活情趣。“参差万象罗双目”,意思是说在众多的美景面前目不暇接。这两句写自己在游览名胜古迹时所见景色之多,感慨万千。这两句既是对前面诗句的补充,又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奔走文场供约束”,意思是说为了应付科举考试,不得不在文场中奔波忙碌。这两句写自己参加科举考试时的紧张状态。这两句既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全诗通过对建康名胜古迹的描写,赞颂了谢安的才华和作为,同时表达了诗人自己渴望出仕、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全诗意境开阔,语言优美,风格雄浑。

【答案】

登张安国右司官舍后阁

东风吹尘暗城郭,一见吴山增眼明。

文人笔力转嵩华,坐抚吴山毫发轻。

向来妩媚玉局老,对公谈罢犹纵横。

参差万象罗双目,奔走文场供约束。

东家粱肉西丝竹,却与青山作僮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前半部分描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景象:春风拂面,万物复苏,诗人登临建康这座繁华城市,看到一片春光明媚的景象,不禁心旷神怡。而当他俯瞰脚下这片大地时,更觉眼前景色绚丽多姿。接着,诗人又以“文人”自居,说自己笔力强大,足以转嵩华之华采,抚吴山之毫发。尾联写自己的得意之作,也写自己的为人。作者认为,他的文才足以纵横天下,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谦逊好学,甘当吴山的仆役,为吴地作贡献。颈联写自己对建康的深厚感情。“玉局老”,指谢安(字安国)。谢安年轻时就很有才气,年轻时曾隐居在会稽东山,后人称其隐居之地为“东山”。这里用典是为了赞美谢安的才能和气度。“却与青山作僮仆”,这句说自己的文才虽然高超,但还比不上青山,只能做青山的仆人。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最后两联写自己游历名胜古迹的感受。尾联写游览名胜古迹的感受。“东家梁肉西丝竹”,意思是说游览名胜古迹,享受美食佳肴;听音乐、赏歌舞、观戏剧等娱乐活动应有尽有。这两句写自己在游历名胜古迹时的生活情趣。“参差万象罗双目”,意思是说在众多的美景面前目不暇接。这两句是全诗的中心,既概括了上两联的内容,又照应了题目中的“登城所见”及“望吴山”,同时将诗篇引向深入。“奔走文场供约束”,意思是说为了应付科举考试,不得不在文场中奔波忙碌。这两句既点题,又照应了题目中的“登张安国右司官舍后阁”。这两句既是对前面诗句的补充,又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全诗通过对建康名胜古迹的描写,赞颂了谢安的才华和作为,同时表达了诗人自己渴望出仕、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全诗意境开阔,语言优美,风格雄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