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诚斋老,千年百卷诗。
不亲门下炙,却恨我生迟。
嚼句有何味,班荆坐许时。
大羹元淡泊,妙处少人知。
山中读诚斋诗
四海诚斋老,千年百卷诗。
不亲门下炙,却恨我生迟。
嚼句有何味,班荆坐许时。
大羹元淡泊,妙处少人知。
翻译:
在山中读李诚斋的诗
四海之内都是诚斋,历经千年仍传百卷诗。
我不亲近门下的宴会,却遗憾我的出生太晚。
品味诗歌有何乐趣?可以和同道之人一起坐下来讨论。
真正的美味如同清淡的汤水,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其精髓。
赏析:
这首《山中读诚斋诗》是一首表达诗人对李诚斋诗歌赞美之情的作品。首句“四海诚斋老”直接点明主题,表明作者对李诚斋的敬仰之情。接着,“千年百卷诗”表达了李诚斋诗歌的传承之久,数量之多。
诗人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赞叹中,而是通过“不亲门下炙,却恨我生迟”两句,表达了他对李诚斋诗歌的羡慕和遗憾之情。他认为自己没有像李诚斋那样得到门下的赏识,这让他感到有些后悔。
在第三、四句中,诗人进一步展开自己的情感。“嚼句有何味”,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李诚斋诗歌的理解程度。他认为,仅仅只是咀嚼诗歌的味道,并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因此,他感叹“班荆坐许时”,意思是说,他愿意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坐下来深入探讨诗歌的真谛。这里的“班荆”是指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宾主之间平等交往,共同商讨事情。
最后两句,诗人再次强调了李诚斋诗歌的淡泊之味和妙处。他认为真正的美味就像清淡的汤水一样,虽然看似平凡,但其中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内涵。同时,他也指出,尽管有很多人能够欣赏到李诚斋诗歌的美,但是真正理解其精髓的人却很少。
这首诗通过对李诚斋诗歌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