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聚则明施,气散则明匿。
孰能知其妙,聚散乃为客。
法象乃糟糠,真机乃虚寂。
大哉无方体,是谓神与易。
观物 其二
气聚则明施,气散则明匿。
孰能知其妙,聚散乃为客。
法象乃糟糠,真机乃虚寂。
大哉无方体,是谓神与易。
注释:
- 气聚则明施:气聚集时,明亮地展现出来。
- 气散则明匿:气消散时,明亮地隐藏起来。
- 孰能知其妙: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
- 聚散乃为客:聚集和分散都是暂时的,如同客人一般。
- 法象乃糟糠:法律和形象就像是糟糠一样。
- 真机乃虚寂:真正的机制和原理就像是空虚寂静一样。
- 大哉无方体:多么伟大啊,没有固定的形体。
- 是谓神与易:这就是说,它像神明和易经一样。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万物规律的深刻洞察。通过“气聚则明施,气散则明匿”两句,诗人揭示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即有形之物的存在依赖于无形之气的凝聚和消散。接着,诗人进一步指出,无论是聚集还是消散,它们都是暂时的,就像客人一样。这表明了世间万物的无常性和短暂性。
在“法象乃糟糠”一句中,诗人用“法象”比喻世间的表象,而“糟糠”则形容其虚幻不实。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世间一切表象背后本质的思考。他认为,那些看似真实的法律、制度、形象等,不过是临时的、短暂的、虚假的东西。
“真机乃虚寂”一句则更进一步,将真机(真正的机制或原理)与虚无寂灭联系起来。诗人认为,真正的机制和原理是超越物质形态的,它们像是虚空中的一片宁静。这表达了诗人对于真理和真相的追求和理解。
诗人以“大哉无方体,是谓神与易”结束全诗,赞叹宇宙间万物的无方体之广大,同时表达出他对神秘力量的敬畏之情,以及对易经哲学的认同。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对世界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