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鸾不作怅谁从,凤尾香衾翠谩重。
静对菱花匀泪粉,不知膏沐若为容。

【注释】

伯鸾:传说中的贤人,传说他不做官就感到怅然若失,因为贫富不均。凤尾香衾:指绣有凤凰尾的被子。凤尾是凤凰尾巴的形状,这里借指华丽的被褥。翠谩重:指华丽的被褥。谩同“漫”,徒然,白白地。膏沐:指涂在脸上的脂粉,膏和沫都是古代的一种化妆品。容:容貌,容颜。

【赏析】

此诗为《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组诗中的第八首。这首诗以“贫女”作比,写诗人与看花诸君子虽处不同的境遇,但都怀才不遇,而怀才不用的悲愤,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不满和对社会黑暗现实的强烈抨击。

开头两句说:“伯鸾不作怅谁从?”这是借用伯鸾的故事来说明自己不为贫贱而忧愁。传说伯鸾是春秋时鲁国人,字子夏,曾与堂兄孔叔姬订婚,因贫困不能娶亲,只好让孔子去求婚。伯鸾不肯嫁,孔子为此感叹伯鸾的高洁,而叹自己的贫困无依。这里的“伯鸾不作怅谁从”是说伯鸾不以贫穷为忧,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一句既表明了自己不因贫困而忧愁的态度,也暗示了诗人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的看法。

接着诗人说:“凤尾香衾翠谩重。”这两句是说,自己身居陋室,却有华贵的被褥;而那些富贵人家,则徒然享受着荣华富贵。这两句表面上看似写贫富悬殊,其实却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诗人用“凤尾香衾”比喻自己的高洁品格,用“翠谩重”比喻自己的清白节操,从而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淡泊名利的精神风貌。

最后两句说:“静对菱花匀泪粉,不知膏沐若为容?”这两句是写贫女之苦。菱花,指女子化妆用的镜子。这句是说自己对着菱花镜,梳妆打扮,抹上胭脂和粉底,不知道这样的妆容有什么意义。膏沐即脂粉,指妇女的化妆品。这两句写出了贫女为了生计而不得不从事繁重劳动的悲惨生活状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妇女地位低下的现实情况。

此诗通过对贫女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不满和对社会黑暗现实的强烈抨击。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含蓄,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