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瓶无储粟,世累如缀缨。
读书寡见功,一饱不可营。
鳞差四百指,习惯啼饥声。
天岂私贫我,客气略已平。
安能事计然,且复师渊明。
傥有故人问,但如诗所称。
【注释】
我:我的。瓶:指粮食,粟。储粟:存粮。无储粟,指没有余粮。累:负担,责任。缀缨:系在冠上的玉饰。比喻官位和禄命。世累:指世间的忧患之责,即世忧。读书寡见功,一饱不可营:指读书人少有成就,而追求功名富贵则心安理得。一饱:食量小的“一餐”。营:谋求,谋求。鳞差四百指:形容贫穷到了极点。鳞:像鱼鳞一样的纹路。四百指:指代“四百四十二”,因为“百”是虚数,所以用“四百四十二”来表示。习惯啼饥声:形容饥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哭饥:哭叫要饭。天岂私贫我:难道上天只偏爱贫苦的人吗?天意:指命运或自然规律。客气:指世俗的礼教。略:稍微。已平:已消。事计然:从事于《管子》中提出的以物易物的办法。计然:《管子》中的一篇,名《轻重丁》。师渊明:效仿陶渊明。渊明: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曾为彭泽令,因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弃官归隐,后终病死。
【赏析】
这首诗写郑公绩赴金陵应试时,作者赠给他的诗。诗的前八句是第一部分,后六句为第二部分。
首联:“我瓶无储粟,世累如缀缨。”意思是说,我家没有一点余粮,这使我担起了沉重的世忧之责。“无储粟”,说明家境贫寒。古代人们常把簪子上的玉饰比作官位,所以“缀缨”是指做官的荣华富贵。作者说自己家没有一点余粮,说明没有余裕去追求功名富贵了。
颔联:“读书寡见功,一饱不可营。”意思是说,读的书多了也不见得有什么成就,而如果为了追求一餐饱饭而去谋求官职,那就更不值得了。这里的“寡见功”,是指读书不多,没有什么成就。“一饱不可营”是指不要为了求得一口饱饭而去做官。作者认为,读书人少有成就,而追求功名富贵则心安理得,因此他劝郑公绩不要为名利奔波了。
颈联:“鳞差四百指,习惯啼饥声。”意思是说,贫困到了极点的时候,连四百四十二个“百”也不够分了,而饿得连叫唤都成了一种习惯。“鳞差四百指”是说穷到极点的地步,以至于连一个四十四岁的官员也不够分了。“习惯”二字写出了郑公绩长期挨饿的情况,而“啼饥声”则是他饥不择食的表现。
尾联:“天岂私贫我,客气略已平。”意思是说,难道上天只是偏爱贫穷的人吗?上天的自然规律已经逐渐地平息了。“天岂私贫我”是指作者认为上天对贫穷的人并不会偏袒,而是会公平对待的。“客气略已平”是指作者认为上天的自然规律已经逐渐地平息了人间的不平等现象。
尾联:“安能事计然,且复师渊明。”意思是说,我怎能去学《管子》中提出的以物易物的主张呢?还不如效法陶渊明吧!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大诗人,他反对当时的黑暗政治,隐居田园,自耕自种,过着清闲的生活。作者在这里劝郑公绩不要再去追逐名利了,而应该效仿陶渊明。
整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表现了作者深厚的同情心和崇高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