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闾宰国议,相如造承明。
莫教朝廷上,不及为郡名。
《诗·三闾宰国议》是宋代诗人米芾的一首古诗。全诗如下:
三闾宰国议,相如造承明。
莫教朝廷上,不及为郡名。
接下来进行诗句的逐句释义:
- “三闾”是指楚国的三个重要官员,即左、右两尹和工尹;“国议”,指国家大事的讨论或决策。这里指的是屈原在楚国被贬之后,仍然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 “相如”,是指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他曾担任过汉武帝的郎中令,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决策。
- “承明”,是古代宫殿的一个地名,位于汉长安城内。这里指的是司马相如曾在这里担任官职,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决策。
- “莫教朝廷上”,意味着不要让这些有才能的人仅仅局限于宫廷之内,应该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国家大事中去。
- “不及为郡名”,意思是这些人的贡献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名字,即使他们在京城中的地位并不显赫。
译文:
屈原在楚国被贬后,依然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曾在京城中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但他认为他们的贡献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宫廷之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屈原和司马相如两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才不应被局限于特定位置的观点。屈原作为楚国的重要官员,尽管被贬,但他仍关心国事,这体现了其高尚的品德和对国家的责任。司马相如作为汉朝的文学家,虽然曾身处宫廷之中,但他也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这说明他的才华并未被局限于宫廷之内。这首诗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拘泥于小节,要有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的决心和勇气。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人对于才德的重视,认为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他所处的地位,而在于他对社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