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烧灯望燕归,春寒刬地勒芳期。
杏花深巷无人卖,细雨空帘尽日垂。

【注释】

题临安僦楼:临安即今浙江杭州,南宋都城。僦,租借。

过了烧灯望燕归:过了元宵节,盼望燕子归来。元宵节后,北方的燕子飞回南方。

春寒刬地勒芳期:春天的寒风刮地,把春天的芳期也刮掉了。刬(chǎn),刮、扫。

杏花深巷无人卖:杏花深处的小巷里没有卖花的。无人卖花,说明天气寒冷。

细雨空帘尽日垂:细细的雨声,空荡荡的帘子整天垂下。

译文:

过了元宵节,我盼望着燕子能回来;但是,春天的寒风刮过,却把春天吹走了。

杏花深处的小巷里没有人卖花;细雨蒙蒙,空荡荡的帘子整天下垂。

赏析: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于宋室南渡后的建炎元年(1127年)。此诗反映了林升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关切,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怀,表达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的迫切愿望。全诗以景托情,寓情于景。首联直抒胸臆,点明题旨;二联写景抒情,抒发忧国之情;尾联由景及人,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的迫切愿望。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第一、二句写景,第三、四句写情,情景交融,浑然天成。“过了”二字,不仅写出了时间已到初春时节,而且暗示出此时节正是人们盼望元宵佳节,燕子归来的时候。然而,诗人并没有描写元宵之夜人们赏灯、猜谜、放花炮的欢乐场面,而是通过一个“望”字,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远处。“望”而不见燕子,只看见“春寒”袭来,连那美好的芳菲季节也被冻住了。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是借物寄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动荡不安、国势日趋衰败的忧虑心情。第二联进一步写景。由于“春寒”,花木凋零,因而看不到花市热闹的景象;由于“春寒”,人们不敢出来卖花,因而看到的情景是“杏花深巷无人卖”。这两句虽然写的还是景物,但所蕴含的意蕴却是十分丰富的。它既写出了人们因时令不同而产生的生活变化,又表现出人们对于这种变化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同时也暗含着对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振作的不满情绪。最后一句写景,与开头相呼应。因为天气阴沉,所以雨帘空垂;因为天气阴沉,所以帘幕空垂。这两句虽然写的还是景物,但所蕴含的意蕴则是十分丰富的。它既写出了天气阴沉、雨意绵绵的凄清景象,又写出了那种笼罩全城的阴郁气氛。同时,还隐隐地表露出对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振作的愤慨之情。

全诗从希望到失望,由失望再到愤慨,层层深化,感情强烈。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如“燕子”、“春光”、“杏花”等,这些典故都是用来烘托、象征当时社会的某种现象或氛围的。因此,要想真正领悟这首诗的妙处,就必须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以及它们的象征意义。

名家点评

现代作家杨朔:在《清明》中曾用“像燕子一样”来比喻人民的生活,这里又用“燕归”来比喻人民的离散。

现代作家唐圭璋:前两句写景,为第三句蓄势;第三句承前二句,直抒胸臆;后两句再承三句,进一步写景抒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