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问谆谆许尽言,以书为辙道为轩。
鉴观万古知成法,条析群疑见大原。
樱苑近颁天上句,燕杯新带雨边恩。
燃藜夜取云章读,照乘骊珠炳若存。
【注释】
壬辰: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恭和:应皇帝的诏令而作的诗。御制:皇帝的御用之文。闻喜宴:玄宗时为太子时举办的宴会。
道:指《易经》之道。辙:车行的痕迹,比喻道路。
樱苑:即“樱桃”,唐代皇宫中赏花之处,也泛指皇家园林。天上句:以天为比,以地为对,形容诗句美妙绝伦。雨边恩:赐与恩泽。
藜火:古人在夜间读书,常用一根长木棍点燃草茎照明。云章:指《易》,因《易》有六十四爻,所以称其为“六章”;又因《易》是一本文字简练、内容深刻的书,故又称《云》。照乘:古代帝王的车驾,以玉饰其轭,故曰“照乘”。骊:通“骊”,黑玉。
【赏析】
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扈从至闻喜宴上所赋的应制诗。当时诗人正被任为翰林供奉,此诗当是他奉旨而作的。全诗一气呵成,笔势流畅,风格清婉,是一首难得的应酬之作。
首句“清问谆谆许尽言”,起势不凡。“清问”二字点明皇上的圣明,“谆谆”说明皇上对作者的信任,可谓良师益友。“许尽言”表明皇上允许作者畅所欲言,毫无拘束。这一句既表明了皇恩浩荡,也表现出作者对皇帝的无限景仰之情。接着第二句“以书为辙道为轩”,承“清问”而来,说作者把写文章当作自己行走的道路,把著书立说当作自己的车驾(轩),意谓文章是人生的大道。“书”在这里既是写作的对象,又是作者的精神寄托。
颔联“鉴观万古知成法,条析群疑见大原”,承接“以书为辙道为轩”,进一步发挥前两句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成法”、“大原”,都是指文章写作的道理和原则。“鉴观万古”四字,概括了作者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也表现了他的博学多识和谦虚好学的态度。《周易·系辞下》有云:“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意思是说,易卦象变化无穷,可以作为人们行为处事的准则。因此作者认为文章也应该效法易卦的变化之道,以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中间两联“樱苑近颁天上句,燕杯新带雨边恩”,承“条析群疑见大原”,进一步展开议论。“樱苑”是唐宫中名园,“天上句”是说皇帝赐下的佳句。“燕杯”,指皇帝赐给的酒杯,“雨边恩”是说皇帝赐给的恩泽。这两句是赞扬皇帝的文章之美,也是赞美皇帝对自己文章的肯定和赏识。
尾联“燃藜夜取云章读,照乘骊珠炳若存”,承“鉴观万古知成法,条析群疑见大原”之意,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燃藜夜读”,出自晋人孙康故事,传说晋代孙康家贫,没钱买灯油,晚上常借着萤火虫的光来读书。这里的“燃藜”,比喻勤奋苦学的精神。“云章”是《易》的别名,“骊珠”喻指珍贵的知识。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时代,但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仍然能写出一些有益于人民的文章,希望皇帝能够重视自己的作品,予以褒奖。
整首诗结构紧凑,语言清新自然。作者在表达自己对皇上的感激和敬仰之情的同时,也流露出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