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年厌尘劳,久念作净观。
奉祠还故山,阅岁更过半。
草草结茅庐,虽无轮与奂。
水作绿罗衣,山为青玉案。
自足了馀生,岂谓浮名绊。
牵从江上来,去国同王粲。
既与猿鹤疏,还惊鸥鹭散。
公馀坐危亭,四顾云影乱。
新诗忽鼎来,累日饱吟玩。
洗我胸中尘,宛如睹清盼。
信知隐侯家,句法有成算。
方今苦乏材,当馈屡兴叹。
如公人物英,宁久从远宦。
会见御追风,起自长淮畔。

【注释】

衰年:指晚年。奉祠:在庙堂中任职,以礼祭祀祖先。作净观:即“作清净观”,佛教语。谓心性清净,不为尘垢所染,能超脱生死。草草:粗率简略。轮奂:屋宇的装饰。水作绿罗衣:水波荡漾,如同绿色的罗衣。山为青玉案:山峰高峻,如同青色的玉案。自足:自得其乐,自我满足。了:完。馀生:余暇时间。讵(jù):岂。牵从:被牵连随从。江来:被江流裹挟而来。去国同王粲:离别故土与国家。王粲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曾因避乱而入荆州刘表之府。去国:离开故土。同:与……相同。王粲曾作《登楼赋》,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既与:既然和……一样。疏:疏远。还惊鸥鹭散:惊起的鸥鹭又飞散开来。公馀:闲暇之余。危亭:高高的亭子。四顾云影乱:四周云雾缭绕,景色变幻莫测。新诗忽鼎来:忽然听到有新诗吟唱。鼎:古乐器,此处泛指诗词歌赋。鼎来:形容声音洪亮,犹如乐曲声声入耳。累日饱吟玩:连日来沉浸在吟诵之中,乐此不疲。洗我胸中尘:洗净我心中尘埃。睹清盼:看到清澈明净的双眼。信知:相信。隐侯:指诸葛亮。蜀汉丞相,人称卧龙先生,字孔明,号卧龙。方今苦乏材:目前正缺少人才。当馈屡兴叹:常常叹息,感到自己没有能力胜任朝廷的重任。方今:目前。苦:很。乏材:缺乏才能。当馈:应当进献。屡兴叹:多次感叹。如公人物英:就像您这样的杰出人才。宁久从远宦:难道长久地在外做官吗?宁:难道。久从:长久地。从:跟随、从行、从政。远宦:远出在外做官。会见御追风:有幸被皇上召见,追随着御驾南征北伐。御:皇帝。御追风:追随皇帝南征北战。起自长淮畔:从长江淮河一带兴起,建立功业。长淮:长江下游。畔:边沿、岸上。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作者与友人同游碧云峰,并有诗相赠。友人即将离他而去,作者写诗以赠,并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意。

首联“衰年厌尘劳,久念作净观”点明题旨。诗人以“衰年”自喻,说自己已经年老力衰,厌倦尘世的纷扰;然而心中却一直向往着一种清净的境界,即所谓“作净观”。这种心境,一方面反映了诗人的清高孤傲,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第二联“奉祠还故山,阅岁更过半”承接首联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归隐生活。诗人辞官回乡,回到自己的故乡,过着隐居的生活。然而,这种隐居并非真正的退隐,而是暂时逃避现实的方式而已。因为诗人知道,一旦时机成熟,他仍然会重返仕途,为国建功立业。

第三联“草草结茅庐,虽无轮与奂”继续描写归隐生活的简陋和简朴。诗人搭建了一个草草的茅庐,既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豪华的设施。然而,这并没有影响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他深知,只要能够安身立命,就已经足够了。

第四联“水作绿罗衣,山为青玉案”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眼中的自然美景。诗人站在高处俯瞰,看到一片绿油油的水波荡漾在脚下,仿佛穿上了一件绿色的罗衣;远处的山峰苍翠欲滴,宛如一块块青玉摆放在那里。这些美丽的画面,都深深地吸引着他的心。

第五联“自足了馀生,岂谓浮名绊”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的看法。他认为,只要内心满足就足够了,何必追求外界的物质财富呢?诗人并不看重那些虚名虚利,他更看重的是内心的平和和满足。

第六联“牵从江上来,去国同王粲”描写了诗人被迫随军南征的情景。由于战争的需要,诗人被拉到江边来服役。虽然身处异乡,但他并未感到孤独或无助。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都在等待着他的归来。

第七联“既与猿鹤疏,还惊鸥鹭散”进一步描述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当他来到江边时,发现这里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宁静。因为许多动物都被惊吓走了,只剩下他和一些野鸟在树上栖息。这种环境虽然荒凉但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第八联“公馀坐危亭,四顾云影乱”描写了诗人在江边的所见所感。他坐在一座高高的亭子里,四处望去都是一片迷蒙的景象。那些云彩在天空中缭绕不定地飘动着,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第九联“新诗忽鼎来,累日饱吟玩”描述了诗人的创作过程。当他得知新诗即将面世时,便兴奋不已。于是便开始创作诗歌,一连好几天都在反复吟咏其中的经典之作。

第十联“洗我胸中尘,宛如睹清盼”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期待。通过这首诗的写作,他希望能够洗去心中的杂念和烦恼,重新找回那个清纯无暇的自我。他希望读者也能通过这首诗来感受到他的这种心境和感受。

第十一联“信知隐侯家,句法有成算”进一步赞美了作者的才华和作品的风格。他认为作者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和智慧。他甚至相信作者就是诸葛亮那样的贤才,能够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第十二联“方今苦乏材,当馈屡兴叹”表达了诗人对于当前社会状况的担忧和感慨。他认为现在的社会中缺乏真正的人才,很多人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很有能力但实际上却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因此他经常为此而叹息。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作。作者与友人一同游览了碧云峰并相互赠送了诗歌以示纪念。然而由于某种原因诗人不得不离开友人而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和对自己未来的期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