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三千里,行藏岂问天。
雪峰明的的,水溜响涓涓。
指冻无完甲,琴寒有折弦。
老僧如木石,性静不须禅。
”`
故国三千里,行藏岂问天。
雪峰明的的,水溜响涓涓。
指冻无完甲,琴寒有折弦。
老僧如木石,性静不须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异乡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充满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和个人情感的抒发。首先,“故国三千里,行藏岂问天。”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即使身处他乡,心中依然念念不忘那片土地和家乡的亲人。这里的“三千里”不仅指地理位置的距离,也象征着人生的旅途和心灵的漂泊。接下来两句,“雪峰明的的,水溜响涓涓。”通过对雪后山峰和溪流的声音描写,勾勒出一个宁静而又生动的自然画面,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美景的喜爱和内心世界的平静。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自然之美,也反衬出人的内心世界。
第三句“指冻无完甲,琴寒有折弦。”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在寒冷环境中的生活状态。这里通过“指冻”和“琴寒”两个意象,传达了诗人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坚持的精神风貌。而“有折弦”则暗示了生活的压力和艰难,但诗人并未因此放弃,而是选择以更坚韧的姿态面对。最后一句“老僧如木石,性静不须禅”,则是诗人对修行的一种理解。这里的“木石”比喻了老僧的超脱和坚韧,而“性静不须禅”则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教义的某种反思或超越,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形式上的束缚,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自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感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