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读东坡诗,不可居无竹。
况此真琅玕,一一温如玉。
得非瑶池种,阿母所爱育。
一日三封植,近之谁敢触。
山僧不知贵,遣送如薪束。
坐成阮家林,色映兵厨醁。
主人何必问,抱琴来就宿。
此君不须多,潇洒数竿足。
却笑陶元亮,但采东篱菊。

以下是对《次韵翁子秀移竹》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1. 原文
    尝读东坡诗,不可居无竹。
    况此真琅玕,一一温如玉。
    得非瑶池种,阿母所爱育。
    一日三封植,近之谁敢触。
    山僧不知贵,遣送如薪束。
    坐成阮家林,色映丘厨醁。
    主人何必问,抱琴来就宿。
    此君不须多,潇洒数竿足。
    却笑陶元亮,但采东篱菊。

  2. 译文注释

  • 尝读东坡诗,不可居无竹。(曾经读过东坡的诗,就不可没有竹子。):东坡诗中的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竹子的热爱和重视。苏轼(字东坡)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作中经常提到竹子,认为竹子具有清雅高洁的品质。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这种品质的追求和向往。
  • 况此真琅玕,一一温如玉。(何况这些竹子真的像琅玕一样,每一根都温润如玉。):琅玕是一种美玉,这里用来比喻竹子的质地和美感。诗人通过对竹子的描述,赞美了它们的美丽和质感。
  • 得非瑶池种,阿母所爱育。(得非瑶池种,阿母所爱育。):瑶池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境,这里指瑶池里的仙草或仙人种植的珍物。阿母指的是西王母,她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祇之一,常常被赋予长生不老的能力。这里的“阿母”可能是指神仙或者仙人对竹子的喜爱和培育。
  • 一日三封植,近之谁敢触。(一日三封植,近之谁敢触。):这里描述了对竹子的精心养护,一天之内要三次进行修剪和照料。通过这种描述,体现了对竹子的呵护之情,暗示了作者对这棵竹子的珍贵和关心。
  • 山僧不知贵,遣送如薪束。(山僧不知贵,遣送如薪束。):山僧指的是山上的僧人,他们通常生活在偏远的地方,对于外界的贵重物品往往并不了解。这里的“如薪束”表示这把竹子被当作柴火一样使用或赠送。
  • 坐成阮家林,色映丘厨醁。(坐成阮家林,色映丘厨醁。):阮家林可能是一个地方的名字,而丘厨醁则是指烹饪用的酒坛。这里描绘了一个场景,将竹子放置在家中如同一座林子一样,其颜色与厨房中的酒坛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画面。
  • 主人何必问,抱琴来就宿。(主人何必问,抱琴来就宿。):这里的“就宿”意味着主人邀请客人留下来住宿。这句话表明了主人对这位客人的款待,以及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 此君不须多,潇洒数竿足。(此君不须多,潇洒数竿足。):这里的“此君”可能指的是那位拥有竹林的主人。诗人在这里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竹子数量的满足感,即不需要多余的竹子,只要有几根就能满足需求,表现出了对自然之美的珍视和欣赏。
  • 却笑陶元亮,但采东篱菊。(却笑陶元亮,但采东篱菊。):陶元亮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诗人,以写菊花著称。这里诗人通过提及陶元亮来反讽自己对东篱菊花的关注较少。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陶渊明的羡慕,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其他事物的兴趣和追求。
  1. 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赞美和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追求。诗人不仅仅局限于欣赏竹子本身的特性,更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和对主人的招待细节,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 在艺术表达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竹子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通过对主人的描写和对话,展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 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诗人在繁忙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来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生活的诗意。这种生活态度不仅体现在诗中,也是诗人个人品格的真实写照。
  1. 创作背景
  • 此诗创作于宋朝时期,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宋代文人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他们在诗词歌赋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
  • 从诗中的描写来看,诗人可能居住在山水之间,周围环境优美且充满了自然的气息。这样的生活环境促使诗人更加注重对自然美景的观察和感悟,从而创作出了如《次韵翁子秀移竹》这样充满诗意的作品。
    文人士大夫阶层非常重视文房四宝的传承与应用,其中竹子作为文房用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和推崇。因此,这首诗的创作也可能受到了文人士大夫阶层对文房用品的重视和偏爱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