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槛攲檐风雨频,不逢心赏为重新。
依稀叠嶂宛如画,憔悴垂杨今复春。
一阕高歌长在耳,后来佳客复何人。
悠然未尽云烟思,不见扬州十里尘。

登平山堂

断槛欹檐风雨频,不逢心赏为重新。

依稀叠嶂宛如画,憔悴垂杨今复春。

一阕高歌长在耳,后来佳客复何人。

悠然未尽云烟思,不见扬州十里尘。

译文:
登上平山堂,
断垣斜檐风雨交加,
不曾遇到赏识的人,便觉得景色依旧。
依稀的山峦如同一幅画,
憔悴的柳树又到了春天。
曾经听过的高歌声还在耳边回响,
如今又是谁能欣赏这美景?
思绪悠远,仿佛未尽的云烟,
但那扬州十里长的尘土已不见踪影。

注释:

  1. 平山堂: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是明朝初年的一处名胜。
  2. 断垣:倒塌的墙壁。
  3. 欹檐:倾斜的屋檐。
  4. 风雨频:形容风雨不断。
  5. 心赏:内心欣赏自然之美。
  6. 叠嶂:层层叠嶂,形容山峰重叠,如画一般。
  7. 憔悴:形容柳树因风雨而显得枯萎凋零。
  8. 高歌:高亢激昂的歌声。
  9. 尘:尘土、尘埃。
  10. 扬州: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平山堂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一种深深的怀旧之情和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诗中的“断垣欹檐风雨频”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平山堂在风雨中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接下来的“不逢心赏为重新”,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寂寞。他感叹自己未能遇到真正的赏识者,使得眼前的美景依然如旧。

“依稀叠嶂宛如画,憔悴垂杨今复春”,则进一步通过叠嶂和垂杨的变化,展示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叠嶂虽不如画般精美,但依然让人心生向往;垂杨虽然已经憔悴,但仍有春天的气息。这种对比和反差,更凸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感悟。

最后两句“一阕高歌长在耳,后来佳客复何人?”则是诗人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再次听到高歌,找到欣赏他的人。然而,他也明白这样的未来或许并不现实,因此只能将这份期待留作心中的愿望。

全诗以平山堂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